這種特殊天氣非常危險,因為帶靜電的塵埃顆粒物,很容易吸附在航天器、宇航服上,會造成電路電路、信號乾擾、設備異常、太陽能電池板發電效率下降等。
倆人上車之前,先進行了一次全身除靜電工作,避免將塵埃顆粒物帶入車廂。
車廂相當於倆人的一個備用太空艙,裡麵的環境可以充當一個臨時庇護所。
萬一外骨骼宇航服、內層宇航服接連損壞了,越野車的車廂,就是倆人最後的臨時維生係統。
而帶靜電的塵埃顆粒物,如果大量充斥在車廂內,不僅僅可能損壞內部的電子設備,還可能危機宇航員的生命安全。
比以為這是在開玩笑,月球的塵埃顆粒物比藍星的塵埃顆粒物更加危險,因為這些塵埃顆粒物非常的“棱角分明”,可能會直接劃傷呼吸道、眼睛。
月球沒有藍星的流水風化過程,地表的月壤顆粒物都顯得棱角分明,就相當於麵對密集又細微的玻璃渣子一樣,這些小東西可以殺人於無形。
李建先打開導航係統,按照之前規劃好的路線,駕駛著越野車繞路返回基地。
越野車行駛在虹灣平原上,留下兩條長長的車轍,人類的足跡正一點點改變著這裡。
前方雖然一片黑暗,但月球軌道上的導航衛星,卻時刻指引著倆人,這就是人類探索未知的道路。
車子的前進速度並不快,平均速度大概在6~9公裡每小時。
在月球這種充滿未知的星球上,就算是平坦的月海,越野車的最快速度,一般會控製在20公裡每小時左右,行駛速度在這裡,並不是一個核心指標,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石克己倆人的行程,基本就是一半時間在開車,一半時間在做地質勘探調查。
歸程路線上,也有三個地下熱井。
這一次地質勘探工作,主要就是尋找適合的熱井,用於建設地熱發電站。
從目前的初步勘探結果中,石克己隻看中虹灣平原1號熱井,距離、地形、供熱層都相對合適。
而虹灣平原2號熱井,處於一條小穀地中,地形相對複雜了;虹灣平原3號熱井距離最遠,供熱層在750~880米的深度,同樣不太適合。
看了一下導航位置,他希望接下來的三個熱井有收獲,可以再找出一兩個合適的熱井。
畢竟虹灣平原1號蘊含的潛在地熱能,大約在年35~42億千瓦時左右,按照溫差發電的效率,隻能建設一個裝機容量15萬千瓦的發電站
15萬千瓦的發電站,隻能勉強湊合著用。
幸好當初規劃基地時,就考慮到利用地熱能的可能,在廣寒宮基地東南方向,50~150公裡的狹長區域內,存在至少37個熱井。
雖然不可能完全開發,但哪怕開發出一部分,也可以將裝機容量堆積到30~50萬千瓦。
加上核衰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保證基地的初步工業化,海還是勉強可以做到的。
至於接下來的能源需求,那就要看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小型化,以及擺脫燒開水的選擇。
其實在月球布置可控核聚變發電站,還有另一個優勢,那就是月壤中的氦3,以及相對豐富的冰水、地下水資源。
不過可控核聚變發電站能不能如期小型化,眼前還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