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漢武帝!》全本免費閱讀
曆代國策向來是重農抑商。
抑製商人是擔心,老百姓不踏踏實實種地了,歸根到底,還是為重農服務。
重農國策沒有絲毫的問題,坐擁著整個世界最廣闊肥沃的耕地,不種地乾什麼?
朝廷也支持,條件也允許,就使得華夏族的種地藝術不斷優化,達到極致。
注意,華夏族耕地種田,已經不能稱之為技術了,而是叫藝術!
什麼是精耕細作?
好的良種?更先進的農工具?
隻是一方麵罷了。
華夏族以種地起家,為了琢磨怎麼能做到最高產,甚至比打仗還要看重天時、地利、人和。
何謂天時。
什麼時候翻地、播種、收獲?
麵對不同天氣要如何借勢培育?
雨季、旱季、不同節氣要做什麼,特殊災年要怎麼辦?
何謂地利。
難道隻有耕地才能種田嗎?
針對不同土地情況,要種什麼,要怎麼種?
每塊田地的肥力要如何用到極致?
何謂人和。
人力要如何分配?要怎麼優化耕種工具?
怎麼分配畜力?耕牛要怎麼更好利用?
難道就沒有什麼耕種方法,可以讓農作物成活率更高嗎?
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風、水等自然條件?
華夏先祖們發出了一千個問題,同時又給出了一千零一個解法!
精耕細作這詞人人都知道。
可又有幾個人了解,精耕細作這四個字裡濃縮了祖輩們多少智慧,華夏對於精耕細作的偏執已經覆蓋了可以想到的任何一個細節!
甚至發展到現代,華夏人仍在追問,
憑什麼種出種子的產量,都是在區間內固定的?
於是出現了雜交水稻。
因為高產量農作物如土豆、玉米,根本就看不見影子,劉據做不到如同明清一般高產。
當然,他更不可能做到現代這種,基因技術和高科技技術的激情對撞!
但,如果說現代精耕細作的程度,已經到了博士學位。
漢代的耕種技術,才剛小學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