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讚助100萬罐可樂,無論是做活動也好,還是消費贈送也罷,隻要能夠在周期內把這100萬罐可樂全部送出,就會有額外的廣告費。
除此之外,陳慶宇的進貨價,也會遠遠低於市麵。
其他人的進貨價陳慶宇不管,但曼妮百貨的進貨價,500ml的進貨價不會超過1塊1,而更小的250ml,也就是俗稱的半瓶罐,進貨價不能超過八毛。
僅從這兩個價格來看,百事的誠意十足。
不過作為要求,百事也提出了自家的要求。
他們要求在碳酸飲料方麵的貨櫃,絕對不能低於可口。
作為兩大國際飲料商,無論是百事還是可口,都隻把對方當做競爭對象。
其他品牌,他們從來沒有放在眼裡過。
即便是此時如日中天的健力寶和旭日升,也依舊不會他們放在眼中。
要知道,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全球市場,遇到過很多不同類型的挑戰者。
僅從市場占領份額來看,很多國家的自有品牌,甚至比健力寶更加強大。
但為什麼最終卻敗給了這兩大飲料商?
成本!
飲料是一個極其依賴市場規模的東西,規模越大成本越低。
放在消費者眼中,一罐可樂就是三塊錢,這其中有一部分可樂的飲用價值,但還有一部分是品牌形象價值。
明明都是差不多的東西,有人就是覺得喝可樂,比喝其他飲料更有麵子。
百事和可口,早就看出了這一點,尤其是百事在品牌形象的宣傳上,從來都舍得花。
陳慶宇的曼妮百貨,本身就是定位高端,在陳慶宇身上投入上百萬乃至幾百萬,他們連眉頭都不眨一下。
如果從廣告的實際接觸人群來看,這100萬罐可樂,在陳慶宇手中發揮的宣傳作用,有一大半其實都間接送給了百事。
“他們利用了我。”
陳慶宇望著外麵享受可樂的人群,心中悠悠一歎。
送可樂的是自己,但最終留在人們心中的,還是可樂的口感。
日後許多年,今天來哄搶可樂的人,或許會忘記曼妮百貨,但一定會記得最初喝可樂時的口感。
從這一點上來說,百事這一步棋,簡直是神來之筆。
要知道,即便在國外再火爆,此時的百事,在國內卻沒什麼存在感。
96年的飲料市場,國產飲料才是真正的霸主。
一個健力寶,一個旭日升,狂攬了將近60億的銷售額。
整個國內市場飲料,市場加起來也沒有100億。
僅這兩家就占據了60%以上的份額。
而在各地城市,還有自家的本地品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旗下飲料,恐怕連10%的份額都拿不到。
但比起可口來說,百事的狀況要更高一些。
可口可樂進入華夏的曆史非常悠久,早在國難以前就已經進入了魔都市場,曾經轟動全國,甚至獲得過魔水的稱號。
國難之後,可口可樂看衰國內市場,留下了20年的空白,直到15年前,也就是81年才再次重返國內市場。
但已經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