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九章(1 / 2)

江湖邊 沐喬 4687 字 11個月前

第二天,芙蓉在紙上描下了那個字,拿去靜思堂問了先生,先生告訴她,這個字念“筋”。

“筋,肉之力也。諸筋者,皆屬於節。皮、肉、筋、脈,各有所處。”李先生搖頭晃腦地念了幾句《素問》《靈樞》,見芙蓉一臉茫然,敲敲手上的書卷,告訴她:“問問你哥哥,《孟子·告子下》中的生死之論寫了什麼?”

不妨先生會考自己,沈獲傻眼,糾結了好一會兒,也想不起來。倒是芙蓉靈光一閃,自己先背了出來:“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聽得李先生連連點頭:“勞其筋骨,便是這個筋了。”

幾個孩子的課業進度都不同,先生也就不曾統一講過課,芙蓉目前還處於啟蒙中期,最大的目標就是掃盲,先把常用字學會,平時先生也隻讓她背一些簡單的詩詞和經典篇章。沈獲三歲就啟蒙了,文化水平比她高不少,如今已學到《孟子》了。

往常在三爺書房裡,沈獲總是搖頭晃腦地背書,芙蓉記性好,聽了幾回就全記下了,背得比他還快,不過隻回房背給春燕聽過,從沒在外頭表現出來。

沈獲滿臉佩服,也有不解,趁先生去給沈茂答疑解惑了,小聲問她:“妹妹,你是怎麼記住的?我總是背了這篇忘了那篇。”

“聽你讀的時候記住的。”芙蓉也壓低聲音告訴他,“但是我一個字也不會寫。”

她這麼說了,沈獲當然相信,心裡平衡了不少。

《易筋經》裡,芙蓉不認識的字可真不少!

一張白絹上頭寫了那麼些字,芙蓉能完整讀下來的就一句——“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但是這些字單個都認識,連成一句就看不懂了。

什麼是湧泉、少陰、太陽?

什麼又是五藏、六府、十二原?

一番下來,芙蓉頭暈目眩,當務之急,還是先把字都認全了。至於理解,那不是一個幼兒園小姑娘能辦到的事,怎麼著都得等她上小學了吧?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拿著這個去找師長解惑,想來不論是李先生還是三舅舅都能給她解惑。可不知怎的,芙蓉下意識就覺得這張白絹的存在不能叫彆人知道,哪怕是再親近的人也不行。

所以她悄悄藏著這個,沒人在時才敢掏出來看一看。好在芙蓉雖然住在老夫人上房,但隻有春燕一個丫鬟貼身伺候,平時房裡都沒人,自由時間還是挺多的。

類似於“湧泉”“少陰”這等詞語都太特彆了,芙蓉不敢直接拿去問,隻能上學堂時對先生旁敲側擊地打聽。後來找到了《黃帝內經》,終於明白原來那些都是人體裡的穴位名稱。因名字相近,芙蓉對《易經》也充滿好奇,等後來識字多了,便去沈應書房尋摸了來看。

此書並不是什麼“歪門邪道”,見孩子對此感興趣,沈應隻有支持的份,三不五時還同她講解一番,令芙蓉的自學進度突飛猛進。

她實在稱得上冰雪聰明,一學就會,舉一反三,在靜思堂讀書的幾個孩子裡,除了將要舉業的沈茂,李先生最愛重的便是她。

可是,也許是因為興趣漸漸偏離,原本表現亮眼的芙蓉在開始鑽研《易經》等書後,課業上就變得普通了起來,最後穩定在與沈獲差不多的水平。李先生失望之餘,也不免調侃這對“難兄難妹”,不僅行止如一,連讀書都一樣。

白氏的身體越來越差了,又熬過了兩個冬天,整個人隻剩一把骨頭,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連走到院中曬曬太陽也做不到。

她很喜歡芙蓉,芙蓉也對她格外親昵,平時下了學,總是跟沈獲一塊兒過來陪伴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