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2年,宗愛害怕被太武帝處死,先行下手刺殺了太武帝。
一代雄主死在了一個太監的手裡,年僅44歲。拓跋燾死後的王位爭奪也是血腥不斷。其兒子南安王拓跋餘被宗愛擁立登上皇位後,開始計劃將權力從宗愛手中剝奪。
沒想到太監宗愛知道後利用南安王去宗廟祭祀的時候將其刺殺。南安王拓跋餘死後,太武帝拓跋燾的長孫拓跋浚即位。拓跋浚即位後立即調集大軍捉拿宗愛及其黨羽,將他們處以極刑。
拓跋浚繼位後將北魏治理安穩,但卻英年早逝。隨後即位的是年僅24歲的拓跋弘和皇太後馮氏,堪稱史上比較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後組合。但拓跋弘並不想一味地做個傀儡皇帝。有一次他鬨脾氣,打算把皇位禪讓給他的叔叔拓跋子推,自己出去做個閒散王爺,好在被群臣給攔住了。
後來拓跋弘為了表明態度,18歲的時候便將皇位禪讓給了自己年僅5歲的兒子,自為太上皇,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
23歲那年拓跋弘剛剛禦駕親征柔然凱旋而歸,結果就突然去世了,死因不明。而這也是曆史上的一樁懸案,但是當時的人都懷疑是馮太後所殺。
不過皇太後馮氏非常喜歡漢文化,在位期間極力推崇鮮卑漢化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長大以後也深受祖母的影響,開啟了漢化改革之風。在位期間做了很多漢化工作,其中標誌性的有兩件事:一是將國姓拓跋改為元,所以此後北魏的皇帝都以元為姓,他本人也改名為元宏。
二是將都城遷徙到更南邊的洛陽。這場改革不僅極大地改變了北魏保守落後的麵貌,而且還加速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對華夏的封建時代民族融合進程做出了積極貢獻。
元宏去世後,他的兒子元恪繼位。元恪在位時利用其父推行改革所帶來的紅利,北魏柔然南伐頻繁,使得國事盛極一時。
而宣武帝雖然在開疆拓土方麵成就很高,但在內政治理方麵卻很糟,正是在他的統治下,北魏官場上貪汙腐敗的現象極為嚴重,由此導致農民起義層出不窮。
不僅如此,他因為篤信佛教,從而取消了子貴母死的製度,導致太子元詡的生母胡充華活下來,結果埋下了帝國滅亡的禍根。
元詡登基後,年紀漸長的孝明帝對母親胡太後實施不軌正的行為很不滿,並對他推行的禍國政策憂心忡忡。
為了避免帝國崩潰,孝明帝密召大將爾朱榮領兵入京以脅迫太後就範,不料消息泄露,胡太後震驚之餘,大發雷霆,竟夥同情夫鄭儼、李神軌將孝明帝毒死,而立年僅3歲的臨洮王子元釗為帝。
胡太後毒殺孝明帝的舉動無疑打開了戰亂的潘多拉魔盒。駐紮在晉陽的柱國大將軍爾朱榮果斷舉兵南下,很輕易地便攻占洛陽,將胡太後和小皇帝逮捕,然後拋入黃河淹死。
事後爾朱榮擁立孝文帝之孫元子攸為帝,並以太原王大將軍的身份執掌朝政。
爾朱榮一位稱帝的野心,為了解除忠於朝廷的王侯公卿,他便以祭天為名,將包括丞相元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元略等人在內的宗室百官2000餘人,全部騙到河陰的陶渚,然後將他們全部殺死,史稱河陰之變。爾朱榮殺戮宗室和百官後變得愈發驕橫跋扈,而其篡位稱帝之心也更加明顯。
孝莊帝元子攸不甘心祖宗基業敗在自己手中,便鋌而走險將爾朱榮誘進宮中殺害。
爾朱榮雖死,但爾朱榮背後那個龐大的宗族還在,他們手中掌握的帝國軍權。就這樣沒多久,爾朱榮的堂侄爾朱兆發動叛亂攻陷洛陽,並將孝莊帝元子攸勒死在晉陽。此時距爾朱榮被殺僅三個月時間。
而朱氏家族的暴虐引發各地軍閥的集體聲討。在這種情況下,高歡、宇文泰相繼崛起,並在討伐爾朱氏的旗號下實力得以迅速壯大。
與此同時,北魏境內的戍卒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南梁也趁機北伐,使得整個中原地區的形勢亂成一鍋粥。此時北魏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皇帝更是如流水般生產出來又迅速倒下。
無論是爾朱氏立的元曄、元恭,還是高歡立的元朗、元修,亦或是南梁立的元慶和,全都是為各大勢力手中的傀儡,不僅無力重整山河,而且最終全都落得被殺的下場。再加上之前遇害的孝明帝,幼主元釗。
孝武帝元修是一個值得一提的人。在534年,想要擺脫高歡控製的元修投奔了長安的宇文泰。高歡惱羞成怒,另立元善見做了皇帝,並遷都於鄴,史稱東魏。
沒想到這個宇文泰也不是什麼善類。一年之後的535年,宇文泰便毒死元修,並立元寶炬為帝,國號仍為魏,史稱西魏。從此北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東魏和西魏。
雖然東西魏皇帝仍舊是北魏皇室成員,仍舊是拓跋氏,但是東魏的真正掌權者是高歡,而西魏是宇文泰。東西魏不過是過渡王朝,很快就被北齊和北周取代了。
——“皇帝算什麼高危職業,呂布的衣服才是真正的高危職業好嗎。”
——“我沒記錯的話,拓跋燾是不是個大噴子?”
——“沒錯,太武帝和宋文帝棋逢對手,兩人堪稱祖安雙壁。”
——“我想到了錦繡未央,不會救我一個人看過吧。裡邊的李未央好像就是馮太後的原型。”
——“十八歲的太上皇,這也太離譜了。”
——“古代太上皇這玩意就沒有一個是自願退位的,全是逼宮,乾隆除外,因為他退位之後,權力沒有交接,還是在他手,所以退不退都一個樣。”
——“什麼爾朱榮,高歡,宇文泰,都是給宇文泰的馬仔楊忠打工。”
——“哈哈哈哈,李淵父子偷偷一笑,楊忠也是給我們家打工哦。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為啥父子兩要起一樣的名字?拓跋弘,拓跋宏。”
——“古代又不說普通話,獨眼當然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