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神探狄仁傑(2 / 2)

為了掃除反對勢力,她重用酷吏武力告密,大肆屠殺李唐宗室元老勳貴,滿朝文武無不人人自危。可狄仁傑卻是個例外,武則天非常欣賞他的才乾,所以將他從地方提拔上來委以重任。

而狄仁傑性格剛正,雖然不反對武則天登基,但也不願見酷吏為了討好武則天大肆羅織冤獄。因此遭到了武則天的寵臣來俊臣的記恨。

在拜相兩年後,63歲的狄仁傑就因為一樁子虛烏有的謀反案遭到了來俊臣的誣陷,從宰相變成了階下囚。熟諳律法的狄仁傑知道如果主動承認罪名就能減免死罪,於是狄仁傑一邊認罪,一邊想辦法把申訴的文書偷偷送到武則天手中。

武則天親自召見狄仁傑,問清了事情的原委,最終將其貶到了彭澤當縣令。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看狄仁傑不順眼武承嗣,經常在武則天麵前說狄仁傑的壞話。然而,武則天作為一位精明的統治者,她對狄仁傑的才能和忠誠有著清晰的認識。

儘管武承嗣試圖挑撥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任,但武則天並沒有被這些讒言所動搖。

狄仁傑在彭澤擔任縣令期間,他的治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直到契丹部族作亂,狄仁傑才得到了重新啟用的機會。

公元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攻陷冀州,武則天重新啟用了67歲的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狄仁傑的威名使得契丹人聞風喪膽,匆忙撤軍,從而化解了一場危機。

武則天對此非常高興,不僅對狄仁傑進行了升官賞賜,還親自寫下了12個字的褒獎,以此表彰他的忠誠。第二年,武則天再次召狄仁傑入朝為相。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武則天曾征求狄仁傑的意見,詢問應當立武家的人還是李家的人。狄仁傑建議立李顯為皇太子,這一建議最終被武則天接受,李顯被接回洛陽並立為皇太子。這一決策對於後來的唐朝政治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

即使在武則天晚年,她奢侈無度,寵信二張兄弟,但她對狄仁傑的信任並未改變。在朝政中,每當狄仁傑與其他朝臣出現爭議,武則天總是站在狄仁傑這一邊。

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享年71歲。武則天對此非常傷心,為了表達對狄仁傑的哀悼,她下令廢朝三日。

狄仁傑的去世對於武則天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她失去了一位忠誠且能乾的助手。狄仁傑的一生,是對唐朝法律、政治和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一生,他的智謀和忠誠被後人所敬仰。

——“福爾摩斯是西方的狄仁傑才對。”

——“福爾摩斯最多就是探探案子,頂多能影響一個城市,狄仁傑可是左右了大唐啊,他夠跟我狄哥碰瓷嗎?”

——“能在武則天底下得到善終,足以見他的政治智慧。”

【《羅織經》的作者來俊臣,曆史上的酷吏到底有哪些手段?#曆史#酷吏#來俊臣】

他是唐朝有名的酷吏,無賴出身,靠無限告密飛黃騰達。武則天曾攜他手,處理國家之冤獄,每親手一案都要大肆連坐,就連狄仁傑都差點栽在他的手中。

所做的《羅織經》更是將其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過程記錄其中,如“請君入甕”、“鳳凰展翅”、“玉女登天”、“仙人之路”。這些非常手段,讓人看完以後不禁甘願一死。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看一看酷吏來俊臣的上位之路。

來俊臣原本是一個市井無賴,整天無所事事,在大街上閒逛。街上的商販看見他都像看見了瘟神,紛紛拿出一些瓜果,想要打發他離開。

整日出入賭坊的他囊中羞澀,為了能夠支撐他的不良嗜好,隻好乾起了偷盜的勾當。可有一天卻被人抓了個正著,因為誣告罪而被捕入獄。

在獄中,他整日跟獄友嘮家常,但真正的目的是想掌握更多的信息來打小報告。他最擅長的就是捕風捉影,將一點影子都沒有的事說得活靈活現。

但獄卒查來查去,終究沒有一點收獲,他因此被痛打了一頓,過了一段時日。

然而不久之後,武則天為了鏟除潛在的政敵,鼓勵告密。

痛打他的獄卒也在這場風波中被殺。來俊臣靈機一動,仿佛看見了自己發財的機會。那麼他的目的能得逞嗎?他故技重施,裝作滿腹冤屈的樣子向朝廷告密,聲稱自己是為了揭發李唐宗室謀反的秘密才遭到了毒打。

他的這封告密信直接被送到了武則天的案頭,誤打誤撞地取得了信任,被武則天親自召見。他也由此飛黃騰達,成為了專門負責糾察百官,掌管詔獄的官員。

他穿上嶄新的官服,打量著麵前這個曾經的市井無賴,暗自下定決心要把握好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開始用心體察上意,凡是經過自己手上的案子都要大肆株連,他想用這種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忠心。代價就是1000多戶人家的性命。

他看著如日中天的自己,心裡不禁得意洋洋起來,感覺自己這冤枉人的本事也應該流傳千古。於是他給自己的黨羽寫了一本告密《羅織經》,將他如何刑訊逼供、捏造罪名的手段都寫了進去。

他的老板不但沒有覺得他殘忍,反而覺得他很有能力。他也因此更加受到老板的信任。在他的酷吏之下,一時間滿朝文武都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哪天會被抓進牢裡,再也無人敢對他老板的登機說三道四了。

公元691年,他38歲,事業也漸漸地走上了正軌。這一年,他接到密報,有人想要謀反。

他的老板再次將揪出同黨的艱巨任務交給了他。這次任務的不同之處在於,被調查的對象跟他一樣都是曾經的酷吏,隻不過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而被安上了謀反的罪名。

他麵對著昔日的同僚沒有直接嚴刑拷打,而是擺了一桌宴席。觥籌交錯之間,他低聲問道:“如果犯人要是不承認罪名應該怎麼辦呢?”

一頭霧水的同僚提議可以找來一個大甕,把犯人扔進去,這樣不就招了。他暗自竊喜,拍了拍手,讓手下如法炮製。同僚頓時就傻了眼,連忙跪下求饒。這就是成語“請君入甕”的來源。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