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被汙蔑的假奸佞(2 / 2)

趙恒不得已隻能將他藏起來,二人抽空私會。公元997年,趙恒登基,是為宋真宗。登基沒多久他就迫不及待的接劉氏進宮,大宋灰姑娘劉氏終於成了貨真價實的皇妃。

進宮後劉氏與趙恒琴瑟和鳴,公元1007年皇後病逝,宋真宗趙恒甚至要立劉氏為後,隻可惜當時的劉氏沒有兒子,出身也不高,這才一拖再拖。為了心愛的劉氏,宋真宗趙恒也是煞費苦心,他甚至想出了借腹生子的法子。

他寵幸劉氏的宮女李氏,讓李氏有孕生子,隨後謊稱皇子是劉氏所生,借此讓劉氏登上皇後之位。朝臣們雖然都知道真相,卻礙於宋真宗趙恒的執著,不得不讓步。公元1012年,劉氏終於坐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後之位,但皇後之位還不是劉氏人生的終點。

宋真宗趙恒病重之後,朝政就落到了劉皇後的手中。她沒讓宋真宗失望,將朝政處理的井井有條。公元1020年,宋真宗病逝,劉皇後升級為劉太後。

剛剛繼位的宋仁宗年幼,朝政依舊把持在劉太後手中。劉太後當政期間,不但將朝政處理得井井有條,還免職了慫恿先帝大興土木的金項定位。

此外,劉太後還讓人整理出了百官公卿親族表,將表掛在了自己臥室。但凡有人舉薦官員,他就會對照親族表查看,凡表上有名者基本棄之不用。

公元1033年,劉太後終於走到了生命的儘頭,他從灰姑娘到異國太後的生平故事也在明朝時期被改編成了戲曲《狸貓換太子》,而劉太後身上的汙名也是就此而來。

第三位:汪直

明朝文人不但往劉皇後身上潑臟水,他們也沒放過本朝的宦官汪直。1467年,汪直還是個幼童的時候,他就被送進宮中,成了萬貴妃手下的宦官。萬貴妃深得盛寵,而汪直也沾了萬貴妃的光,早早就在明憲宗眼前露了麵。

隨後在明憲宗的提拔之下,汪直升任禦馬監太監。公元1476年,道士李子龍勾結宦官進入宮廷,圖謀不軌。得知此事後,明憲宗覺得有必要了解一下宮外的狀況,於是派汪直出宮秘密偵查,汪直也不負眾望,完美完成任務,讓明憲宗大為滿意。

公元1477年,明憲宗為方便掌控朝臣建立了西廠,而西廠提督這一職就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宦官汪直。

如以往一樣,汪直升任提督之後,一心為明憲宗辦事,甚至處置了殘害百姓的福建艦內衛指揮同知楊業,逮捕了販賣私鹽殺害官吏的南京鎮監秦立鵬,堪稱明代包青天。

此外汪直人如其名,公允正直,嘉興知府楊繼宗進京時汪直想去拜見,可楊繼宗卻避而不見。按理說他這次應該徹底得罪了汪直,可在明憲宗問汪直哪位官員廉潔的時候,他卻毫不猶豫的說出楊繼宗的名字。

此外河南巡撫秦虹秘密彈劾汪直,汪直知道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對明憲宗說秦虹是個賢能的人,因此他敢於直接彈劾自己。汪直不但為官正直,領兵還自有一套章法。

1479年建州女真作亂,汪直率兵平定韃靼進入大同,燒殺搶掠,也是汪直統籌領兵征繳。隨後汪直率兵鎮守大同,他在大同期間,敵軍從未在明軍手中討到便宜。

但這位能征善戰的宦官卻因與總兵許寧不和,在公元1482年被調離大同貶至南京。而他一離開明軍就死傷數千,差點丟掉大同,汪直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第4位,敦肅皇貴妃,如果說汪直被抹黑,多多少少是因為自身行事無所顧忌,那麼敦肅皇貴妃年氏披上跋扈的名聲則是被她的哥哥年羹堯連累了。

公元1723年,雍正帝登基,他的側福晉年氏被封為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那拉氏。而這位年貴妃與《甄嬛傳》中的華妃不同,她不但不跋扈,反而謙恭有禮。

年世豐貴,李飛的冊文中寫道年氏“丙針歸於土使批注方生”,意思是說年貴妃不但能引經據典,而且行事遵循典章製度,美名遠播。

此外,與影視劇中不同,這位年貴妃不是一無所出。相反,在1712年至1723年,雍正帝所有的子嗣都是年貴妃所生。

後來年貴妃的哥哥年羹堯居功自傲,雍正帝處置了年羹堯,卻沒有因此牽連年貴妃,可見這位貴妃深得聖心。隻不過敦肅皇貴妃年氏身體不好,1725年就病逝了,她的傳奇故事也在這一年戛然而止。

【一口氣看懂科舉製度的興衰發展#曆史#科舉製度】

科舉製度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不按門第隻看真才實學的科舉考試為何會成為禁錮思想、導致中國落後的罪魁禍首?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口氣看懂科舉製度。

在隋唐以前,官員選拔主要通過察舉和九品中正製,察舉製還需要考察品行才能,而後者就完全是看出身門第了。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儘管南北朝也出現過通過考試選拔寒門子弟入仕的方式,但是在當時顯然是不可能撼動士族門閥的統治。

隋朝統一之後,隋文帝楊堅下旨至州縣,正式設立了科舉考試,希望能通過考試選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到了隋煬帝時期,又進一步設立了進士科考試,取消了門第限製,完全按照考試成績來提拔,這在當時的世界曆史中是一個非常超前的政策。

但是在隋朝以及唐朝前期,高官厚爵依然被世家大族所占據。科舉未能成為朝廷主流的選拔方式,隻是當時士大夫獲得做官資格的一種途徑,平民百姓寒門子弟很難競爭過擁有權力財力、家學淵源的關隴集團。

直到武則天登場以後,情況又發生了改變。武則天為了掃清自己上位的障礙,大力打壓李唐宗室光榮貴族,同時提拔了一批寒門子弟。

唐朝的科舉製度在高宗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設立了武舉,增加進士錄取名額。為了籠絡人心,武則天經常增開製科,使得通過科舉入仕的人數大幅增加。

盛唐開元年間的27位宰相中,通過科舉入仕的就有18人,其中出身中下層的宰相也有14人,這在實行九品中正製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難以想象的。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