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唐昭宗收拾殘局的是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和李茂貞的“小夥伴”。評判之後,卻要求擴大地盤。唐昭宗要出兵收拾“禮物”,沒想到李茂貞卻一怒之下“反了”。
公元890年,李茂貞因朝廷不讓自己擴大地盤,一怒之下“反了”。唐昭宗從長安一路逃亡,最後被化州刺史劫持到了化州,開啟了三年囚禁生涯。
然而就在這三年裡,李茂貞和朱溫又開始“打擂台”。為了不讓皇帝落到李克用和韓建手中,朱溫短暫將“吉祥物”唐昭宗帶回長安。
但朱溫不依不饒,李茂貞讓昭宗皇帝搬家到了鳳翔。公元896年,朱溫帶著戰利品——唐昭宗,又回到了長安。
此時的長安不再是大唐的長安城,變成了朱溫的“大本營”。朱溫“簽到”了自己的“大本營”,唐朝也緊隨長安城走上了“下坡路”。
綜上所述,大唐在短短289年的曆史中,長安六次失守,但每次都能從困境中崛起,離不開唐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和大唐百姓的堅定支持。
【一口氣看懂大明朝的遺臣們曆史明朝】
明朝滅亡後,有些人選擇投降清朝,卻私下裡資助抗清;有些人選擇隱居山林,著書立說;也有人選擇效忠南明,為了理想而奮鬥,至死不屈。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口氣盤點那些明朝遺臣。
顧炎武,明末著名思想家,出生於江蘇昆山。少年時加入複社,複社是明末出現的一種結社團體,成員大多是江南的青年士子,有“小東林”之稱。
在明亡之後,這些江南士子紛紛走上了抗清的道路。顧炎武自幼接受儒家正統教育,仰慕嶽飛、文天祥等名臣,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
但因早年屢試不中,於是暫時放棄科舉,遍覽曆代史書、郡縣誌書,立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公元1643年,顧炎武入京南國子監讀書。此時的明朝已是行將就木,然而作為留都的南京城依然處於一片繁華之中,絲毫沒有預料到亡國就在眼前。
清兵攻入京北後,崇禎帝自縊,清兵入關,福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權,顧炎武受昆山縣令楊永言舉薦,出任南明弘光政權的兵部職方司主事。
顧炎武在南明朝廷出謀劃策,然而弘光政權僅堅持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在清軍攻下南京後覆滅。顧炎武加入了抗清行列,但江南各地接連失守,就連顧炎武的家鄉昆山也不過數日就淪陷。
顧炎武在昆山的賓館中得知家鄉失守後,更加堅定了抗清的決心。
唐王建立隆武政權後,顧炎武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負責收複蘇州、常州等地。
顧炎武與複社名士陳子龍等人策劃於清朝鬆江提督吳勝兆反清,事情敗露後,陳子龍被捕投水自儘,顧炎武流亡奔走,繼續抗清。
但南明在清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恢複明朝河山逐漸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公元1650年,顧炎武變賣家財,雲遊四方,往來曲折,行程二三萬裡,實現了“行萬裡路”的夙願。公元1670年,康熙帝招納明朝遺民,顧炎武拒絕參與,三年後,顧炎武在山西曲沃去世。
張煌言,浙江鄞縣人,明末抗清將領。少年時文武兼備,作文還喜歡討論軍事兵法。
公元1642年,張煌言考中舉人,明朝滅亡後,他上書魯王朱以海,隨魯監國奔走四方,組織抗清力量。
然而魯王雖是明朝法統,但朱以海本人在大敵當前依然貪圖與隆武政權明爭暗鬥,在清軍的打擊下四處逃亡,投奔隆武政權。而張煌言則留守東南沿海,繼續抗清。
公元1653年,張煌言和張名振帶著五六百艘戰艦包圍舟山,圍困8個月而未攻下,其後兩人多次入海作戰,抵達南京城附近的長江口,然而都無功而返。
公元1658年,張煌言和鄭成功在羊山遭遇台風,損失慘重,被迫撤回門廈。次年,兩人再次聯合北伐,但因戰略分歧而失敗。
鄭成功收複灣台後不久在台灣暴死,張煌言處境更加艱難。朱以海也在近臣的勸說下,於1662年遷往灣台,張煌言孤立無援,見複明無望,在1660年解散軍隊,隱居海島。
因叛徒出賣而被清軍抓捕,在監獄的牆上他寫下了“餘生則中華兮,死則大名寸丹”的絕命詩。張煌言被安葬於杭州南屏山,他一生敬仰嶽飛,死後也與嶽飛西湖相鄰。
鄭成功,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將領,出生於1582年,福建南安人。其父鄭芝龍原是海盜出身,後成為明朝的海商兼軍事將領。
鄭成功自幼在江南長大,是明末著名的史學大家。28歲那年,他因考證成績優異,位列一甲第三,受命翰林院。
然而在明朝黨爭最激烈的時候,作為東林黨領袖的他遭到閹黨排擠,革職。崇禎帝即位後,他重獲起用,但因與周延儒結怨,後來因科舉舞弊案不僅丟了工作還被通緝。
鄭成功深感官場黑暗,八年後,他不顧世俗目光,以“大禮”為由,剃發降清,被清廷任命為海澄公。幾個月後,鄭成功就告病歸鄉,並沒有就此放過清廷。
在他回南京後,清廷就將他打入天牢,後來經有人營救才得以脫身。鄭成功投降清廷後非常後悔,暗中聯絡南明反清勢力。在得知北伐失敗後,心灰意冷,在公元1664年去世,享年83歲。
黃宗羲,浙江餘姚人,世稱“梨洲先生”。其父黃尊素是東林黨人,因魏忠賢的迫害而致死。魏忠賢倒台後,黃宗羲上書清算閹黨,甚至還在公堂上痛擊了閹黨,為父報仇,被崇禎稱為忠臣。
明朝滅亡後,黃宗羲變賣家財,組織抗清,被魯王朱以海任命為兵部職方司員。但因敵我力量懸殊,很快便被擊潰。在出使日本無功而返後,黃宗羲便歸家隱居,暗中聯絡反清勢力。
黃宗羲認為明朝覆滅的罪魁禍首就是皇帝的專製,因而他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民為本”,反對單一的科舉取士,和顧炎武一樣主張“經世致用”。
他在各地收徒教學,著有《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等書。黃宗羲晚年拒絕清廷征召,公元1690年去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