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隋唐帝國的興衰(2 / 2)

郭威進京後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擁立的劉贇為帝。不久,北方突然來報有契丹軍南下。

郭威親自率軍出城北上,可在大軍途經澶州時,士兵突然發生兵變,將一麵黃旗蓋在郭威身上,擁立他稱帝,於是郭威返回開封奪取政權,建立了後周。

而這一幕被郭威手下的一名禁軍軍校記在了心裡,並在將來學以致用。

郭威建國後崇尚節儉,仁愛百姓,重用有才德的文臣,和之前幾個軍人政權大相徑庭,因此深受百姓愛戴,國家也逐漸富強起來。

公元954年,郭威病重,由於沒有子嗣,便將皇位交給了養子柴榮。柴榮原是郭威的侄子,一直追隨在郭威身邊,劉承佑在京城製造的那場浩劫也包括了柴榮的家人。

他與郭威同命相連,郭威並將他收為養子,一直當做接班人培養。

柴榮繼位後雄心勃勃,曾立下以10年開拓天下,10年養百姓,10年至太平的壯誌,而且把它當做自己畢生的目標,一直都在貫徹踐行。

他在四處征討的同時還不忘體恤百姓,後周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富庶。5年多的時間,他敗後蜀,征南唐,伐遼國,取天下18州。

雖功績不如秦皇漢武,但也堪稱五代第一明君。而當初親眼目睹了黃旗加身的那名禁軍軍校,也官至殿前都點檢,成了他的心腹重臣,此人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但可惜的是隨著柴榮的去世,後周的氣數也戛然而止。公元959年,39歲的柴榮不幸去世,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位。

此時北方又傳來了契丹兵南下的消息,趙匡胤親自率軍北上抵禦大軍,行使陳橋,一使軍隊嘩變,趙匡胤被披上黃袍擁為帝,10年前的一幕再次上演。

趙匡胤回師開封,兵不血刃的接管了後周,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存續了53年的5代到此結束。

【一口氣看懂隋唐帝國#曆史#隋朝#小知識】

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疆域遼闊,社會繁榮,文化開放。

在經過漫長的分裂時代之後,中國再次成為強大的世界帝國。然而在繁華落去之後,卻是一個勉強維持統一的國家,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隋唐帝國。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改元開皇,中國曆史走入鼎盛的隋唐帝國時代。

楊堅在北周、北齊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係列政治改革,不僅穩定了政局,也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廢除北周六官製,建立三省六部製,加強中央集權。第二,改革區劃,合並州縣,將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改為州縣兩級,減少冗員,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第三,廢除九品中正製,設立科舉製,首重才學,次重門第。

公元589年,隋朝滅南陳,統一中國。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常年戰亂,各地貨幣度量衡都各不相同。楊堅統一貨幣度量衡,頒行開皇新製,促進經濟上的統一。

同時楊堅整頓吏治,減輕賦稅,興修水利,提倡文教,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府庫充盈,史稱開皇之治。

然而楊堅晚年行為失常,濫殺大臣,賞罰全憑一己心意,律法也變得十分嚴苛,甚至出現了隻要盜竊一文錢,當街處斬的情況。這非但沒讓盜竊現象減少,反而讓百姓們更加恐慌。

公元601年,楊堅廢太子楊勇,改立晉王楊廣。楊堅與獨孤皇後生有五子,長子楊勇喜好奢侈,因為偏寵小妾而被母親厭惡,最終導致被廢。

而楊廣則很有心機,為了得到母後的歡心,與妻子蕭氏一起躬行節儉,琴瑟和諧,在獨孤皇後的影響下登上了太子之位。然而在獨孤皇後死後,楊廣就原形畢露。

公元604年,楊堅病重,楊廣趁機調戲陳夫人,讓楊堅非常惱火,大喊“獨孤誤我”,欲廢太子楊廣,召回楊勇。

沒想到傳信的人被截住,楊堅離奇死亡。楊廣殺廢太子楊勇,囚禁蜀王楊秀、漢王楊諒,踏著兄弟的鮮血登上皇位。

楊廣剛登基就大興土木,興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工程浩大,民不聊生。

雖然從後世來看,這些工程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由於耗費大量青壯勞動力,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再加上工期緊張,很多民夫都因勞累過度而死,用來運屍體的車一眼望不到邊。

而真正將楊廣推向亡國之路的卻是三征高句麗。公元611年,楊廣征調百萬大軍討伐高句麗。由於戰線過長,指揮不當,隋軍不僅沒有在高句麗占到半分便宜,反而損失慘重。

在公元614年第三次討伐高句麗時,隋朝已經瀕臨崩潰,將士逃亡,民亂四起。

楊廣所幸南巡至江都,整日醉生夢死,不願再回長安。臨行前,楊廣安排代王楊侑留守長安,越王楊侗留守洛陽,唐國公李淵留守太原。

唐國公李淵是楊廣的表兄,眼見隋朝即將滅亡,不願再為楊廣效力,在兒子李世民的鼓動下暗中招兵買馬,準備在隋末大亂中爭得自己的天地。

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關中親族紛紛起兵響應。

李淵大軍打著尊奉代王楊侑的旗號一路向長安進發,沿途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對前來投靠的義軍都給予加官進爵,迅速收攏人心,順利攻克了長安。

李淵立代王楊侑為皇帝,賜封唐王。不久江都兵變,楊廣被殺,李淵逼迫楊侑禪讓,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唐,改元武德。此時的中原大地又一次陷入四分五裂之中。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