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雲天對宋強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感到欣慰,雖然宋強有工作能力,人品又好,但作為昌達控股董事長,關雲天任然希望建材分公司領導班子團結一致,遇事不要冷眼旁觀,相互拆台。
宋強這一係列舉措,對分公司領導班子加強團級,增進理解,無疑具有積極作用。畢竟老朱等人持有凱源公司股權,他們自身就是新公司的股東,自然盼望企業儘快走上正軌,最好能進一步發展壯大,隻要得到足夠尊重,關雲天相信他們不會成為各項工作的絆腳石。
因為受到冷落,老朱等人從內心對關雲天的決定敢怒不敢言,不僅他們的想法擺不上台麵,而且老朱等人都是外行,不具備主持技改工作的能力,有什麼怨氣,也隻能在背後發泄。
在做技改規劃時,關雲天的原則是所有操作過程,要儘最大可能實現自動化,對此,宋強有不同意見,“關總,我跟技術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過交流,他們認為在這樣的企業搞自動化生產有點不現實。”
“為什麼?自動化是現代工業生產的發展趨勢,也是必由之路,跟什麼樣的企業有啥關係?”關雲天感到莫名其妙。
“跟他們交流後,我也覺得技術部門的看法有些道理,首先,大量采用自動化生產設備,勢必造成人員過剩的局麵,那些從生產崗位被自動化設備替代下來的職工,將如何安排?其次,自動化生產使用的設備更加精密,那些設備的維修保養需要相當的技術力量和維修技工,但這裡缺乏的恰恰就是這方麵人才。”老宋直陳道。
“除了這兩點,還有彆的理由嗎?”
“沒有了,但這兩點還不夠嗎?關總,我覺得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好,自動化生產怕是難以實施。”宋強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
雖然不讚成這種說法,但關雲天理解宋強的觀點,畢竟
(本章未完,請翻頁)
在此之前,宋強隻是個車間主任,所處的地位不同,眼界有限,考慮問題的寬廣度自然受到局限。
“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你隻看到自動化生產引發的問題,卻對由此帶來的好處視而不見,這樣考慮問題很不全麵呀!”關雲天道。
“好處?不就是葉總所說的降低人工成本和物耗,穩定產品質量嗎?”老宋滿不在乎地說。
“對呀!用你的話說,難道這還不夠嗎?較低的生產成本意味著價格優勢,加上穩定的產品質量,這正是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隻有在這兩方麵做的足夠好,建材分公司才能生存和發展。如果按照你跟技術部門的想法,技改投資了,卻達不到預期目的,倒是不用操心多餘職工如何安排,但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一旦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恐怕就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了!兩權相較,你覺得哪一方更重要?”
老宋感覺到了自己考慮問題的片麵性,“關總,我對這樣的大事缺乏全盤思考,兩相比較,當然是產品競爭力和企業生存更加重要。不過,因為自動化生產而導致的職工過剩,確實也是個問題呀!到時候又要有一部分職工麵臨下崗或放假的危機。”
“當然是問題!包括你在前麵提到的缺乏精密設備維修保養人才,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但是,有了問題我們要勇於麵對,而不是回避。在其他企業,一提到富餘職工,處理方式不是下崗就是放假,除此之外,似乎想不出第三種解決辦法;麵對人才缺乏的難題,好像就應該原地踏步,什麼也不做,這都是沒有進取精神的思維方式。換了新環境,那種陳舊理念應該改變了!”這樣的教誨,關雲天一般不會隨便講。
“關總,你知道我們身處原來的凱源公司,觀念普遍比較保守,沒見過多少世麵,思維方式也有些僵化,希望你多指教。不知道在昌達集團,遇到上訴情況,一般都是怎麼處理的?”
“我正要跟你談這個問題,二十多年來,昌達集團從來沒有因為采用先進技術,出現富餘人員,而讓職工放假下崗的情況。沒錯,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程度提高了,有一部分職工必然要離開原來的崗位,但作為企業管理者,有責任為這些員工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這是企業決策者應有的擔當!至於缺乏精密設備的維修保養人才,那就更好辦了,不外乎兩種解決方式,其一,選派本公司員工去有關單位學習,第二,對外招聘需要的人才。”
對老宋來說,關雲天的這些理念的確讓他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網上那句“貧窮限製了想象力”的名言,用在老宋身上很合適,但他對企業決策者的擔當有些不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職工上崗下崗不是很正常嗎?跟管理者的擔當有什麼關係?”
“但是,真正成熟的市場經濟並不意味著自由散漫,不負責任,而是更加注重契約精神,員工跟企業一旦達成雇傭協議,自然就形成了一種契約,雙方都應努力遵守。”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