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童偉略感詫異,他沒想到史曉東會主動提出這個問題,“史工,你這意思......?”
“你不是說昌達集團致力於增強自己的科研實力嗎?看起來醫藥產品也將成為公司的主要業務板塊之一,昌達集團不會一直滿足於從外麵引進技術和產品吧?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實力,難道不包括醫藥科技的創新?”
“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當然是全方位的,據我所知,凡是昌達集團涉足的實體製造業,都包括在創新範圍之內,製藥業務更是不可能例外。”童偉解釋道。
史曉東點了點頭,直言道:“恕我冒昧,就憑昌達集團技術中心現有科技人員的專業實力,我認為不足以滿足新藥研製和創新的要求,童博士,你認為昌達集團有沒有引進人才的計劃?”
“這個......,”童偉沒想到對方如此主動,這跟原來的預想大相徑庭,所以,他故意避開問題,“史工,你問這個乾什麼?”
“彆管我乾什麼,你就說昌達集團有沒有引進醫藥科技人才的計劃?”
“應該有,否則就像你說的那樣,醫藥創新沒法開展,技術中心現有科技人員絕大多數的專業背景都跟醫藥產品無關。”
“那你知道具體情況嗎?比如引進計劃何時實施?對人才的要求是什麼?準備引進多少人?等等等等。”
麵對史曉東的直白和坦誠,童偉真誠地說:“史工,我對具體情況不太清楚,你有什麼想法,最好找個機會跟葉總或關總麵談,他們才是決策者和計劃的實施者。”
也許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有點出格,史曉東尷尬地一笑;“其實也沒什麼,我就是隨便問問。”
因為童偉知道昌達集團準備招募史曉東,這一決定是關雲天跟葉佳怡和童偉共同作出的,但他在史曉東麵前故意不露聲色。
事後,童博士把史曉東說的那些話向葉佳怡作了彙報,“也許史工最近就會找你和關總談這件事。”
葉佳怡頗感驚訝,原以為今後招募會費一番周折,沒想到這個史曉東竟提前主動說出來了,看起來這是一件好事,但處理不好將會變成一件壞事。
因為昌達集團跟健華醫藥研究院合作的YHM項目,才剛完成了工業化試驗,後續工業生產裝置的建設,還在籌備之中,如果史曉東的言論傳到健華醫藥研究院有關領導的耳朵裡,不僅會給YHM項目的合作帶來麻煩,而且對將來招募史曉東的計劃有百害而無一利。
聽了葉佳怡談及史曉東的想法,關雲天也是覺得出乎預料,“還沒等咱們做工作呢,他卻主動提出來了,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好的方麵,咱們起碼知道他願意到昌達集團工作,將來招募他不用費勁;壞的方麵,這事兒一旦讓他單位的領導知道了,將會帶來很多麻煩。”
“可不是嘛,據說他最近有可能找咱們談這件事,到時候一定要把利害關係跟他講清楚。”......
自從跟童博士袒露心思後,史曉東就想尋找機會,跟昌達集團的兩位領導正式提出自己的請求。
但史曉東也很矛盾,一方麵害怕兩位領導笑話自己幼稚,另外,他也怕給關雲天和葉佳怡留下對原單位不忠誠的印象。
不過轉念一想,史曉東又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昌達集團不是要加強藥物研發的技術力量嗎?雖然尚未對外公
(本章未完,請翻頁)
開披露這一消息,但從童博士那裡已經得到證實,既然需要加強技術力量,就必然要招聘人才,憑著跟昌達集團合作YHM項目的這段愉快經曆,即使自己的條件達不到招聘要求,兩位領導也不會笑話自己。
至於對原單位是否忠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如童博士所說,在一個很難得到科研資源的單位,什麼事都要論資排輩,大好的年華被白白浪費,如果在乎彆人說三道四,抱著忠誠二字不放,無論對自己還是對社會,都沒有任何好處。
誰都知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與其在一個不受重視的環境浪費生命,不如到一個能夠施展的平台做點有意義的事。
時間的腳步早已邁入二十一世紀,有些傳統思維已經與現實格格不入,如果再不更新觀念,就會被時代拋棄。
再說,即使端著體製內的所謂鐵飯碗,員工跟單位的勞資關係也屬於雙向選擇,在這種條件下談忠誠,顯然沒有實際意義。
通過一番分析權衡,史曉東心裡徹底開朗了,他認為自己把事情想的太複雜,實際情況也許並非如此。於是,他決定找機會跟昌達集團的領導麵談一次,把自己的想法向他們主動說出來。
記得剛開始合作YHM項目的時候,史曉東跟關雲天曾有過一次單獨交談,他覺得這位董事長平易近人,比較容易溝通,所以,他打定主意,決定再跟關雲天單獨見個麵。
打聽到董事長這段時間沒有外出,史曉東找了個自己認為比較合適的時間,他來到關雲天辦公室門外,伸手在門上敲了幾下,聽到裡麵傳來“請進”的聲音後,才推門進去,並先打招呼:“關總,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