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正確引導(1 / 2)

630shu ,最快更新小人物的非凡之路最新章節!

同樣是囤積原材料,在關雲天創建昌達集團之初,他曾有過一次類似舉措,而且更加驚心動魄,但最終獲利頗豐。不過那並非頭腦發熱的即興之舉,而是建立在科學分析和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

即便如此,那也是惟一和最後的一次,在那之後的二十餘年時間,麵對多次機會,關雲天再也不敢冒那樣的風險了,而是以穩健的步伐,行進在相對平坦的大道上。因為企業做的越大,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就越大,他不能讓涉及兩萬餘個家庭的近三萬職工,跟自己一起承擔那種坐過山車一樣的風險。

關雲天無意中提及的那件往事,陳學良卻對此震驚不已,他沒想到眼前這位內斂低調,行事穩健的昌達集團董事長,還有那麼驚險的故事,便非常好奇地問:“關總,當時你正在籌備新項目,怎麼突然想到囤積天然橡膠?”

既然引出了話題,關雲天隻好解釋道:“當時籌備的項目要用天然橡膠作原料,而天然橡膠屬於國際市場的大宗商品,項目籌備階段我們在考察原料時,從多方得知,天然橡膠價格在當時已經處於多年的低位,業內人士告訴我們,根據他們的經驗,在不久的將來,天然橡膠價格必漲無疑。”

“僅僅根據業內人士的經驗,就決定囤積天然橡膠?關總,你們這膽子夠大呀!”

“當然不是,但我們將其作為參考意見。回來以後,我又做了大量的調研,查閱了國際市場天然橡膠近二十年的價格走勢和變化規律,再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歸納分析,通過理論預測得到的數據跟曆史資料繪製的曲線基本一致,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果斷出手,進口並囤積了幾萬噸天然橡膠。”關雲天道。

“後來的情況怎麼樣?價格走勢跟預測結果相符嗎?出貨是否順利?”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陳學良追問道。

“可以說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沒有大心臟,恐怕難以承受。好在最終的價格走勢跟預測結果基本吻合,我們見好就收,沒等天然橡膠價格漲到最高,就趕緊出貨了,雖然沒能掙到最大差價,但那筆生意還是令我們獲利頗豐。”

“關總,那麼好的事,以後為什麼不繼續做呢?”

“哈哈!我可沒覺得那是好生意,我認為那是一種投機行為,我們隻是在最恰當的時候做了最正確的事,但那樣的時機和那樣的事,起碼短時間內不會再有了。所以,僅那一次,此後金盆洗手,昌達集團不再染指那種業務。”關雲天道。

“恕我冒昧,關總,你怎麼知道以後不會再有那種機會呢?”

“不是絕對沒有,我認為起碼年之內不會再有了,因為那是由國際市場天然橡膠的價格變化規律決定的,而年後,我們在傳統製造業領域做得風生水起,根本沒有閒暇顧及那種不務正業的事。”

“那件事看起來偶然,實際上你們當時不僅發現了最佳時機,而且做了大量調研,實施過程中見好就收,此後不

(本章未完,請翻頁)

再迷戀那種投機行為,顯示了你們的穩健。”陳學良道。

“是的,做實體製造業的企業,如果把精力和資源用在投機上,那是不務正業,根本不可能把企業做好。”關雲天希望用自己的經營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昌達集團這些年輕管理人員。

如果通過講述公司那些曆史事件,能起到向年輕人傳達昌達集團經營管理理念的目的,關雲天認為那倒不失為一件好事。

第一次聽董事長親自講述昌達集團的過往曆史,陳學良自然覺得津津有味,他興趣盎然地繼續問道:“關總,聽人力資源部門的領導介紹,昌達集團第一次借殼上市的目的,是為了擺脫傳統製造業,實現公司的產業升級。難道公司經營的傳統製造業在當時無法繼續維持了嗎?”

關雲天擺手否認道:“恰恰相反,昌達集團當時經營的傳統產業幾大板塊正如日中天,業績非常火爆,否則,對外兼並重組和資產打包上市就很難實現。”

“既然業績火爆,為啥要離開傳統產業?那不是把掙錢的買賣往外推嗎?”陳學良覺得無法理解。

“做企業管理的人,永遠彆忘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古訓。昌達集團的傳統產業在當時的確做的非常好,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從多個層麵感受到傳統產業正在麵對或將要麵對很多困擾,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其中有些問題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得到解決,有些問題則有可能給企業造成嚴重危害。所以,趁著業績火爆,我們果斷決定有計劃有步驟地撤出傳統產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