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趙屋嶺一看,果然如同書信中所寫的那樣,如今的趙屋嶺相比最初的變化可不小。
現在整個趙屋嶺按照計劃已有了完整的模樣,無論是開荒的百戶所還是礦山,都已頗具規模。
雖然因為冬天的緣故,田地和礦山停歇了兩個多月,可現在隨著春天的來臨一切井井有條地複蘇。
今年的開荒和田地耕種要比去年更多些,因為多了些從草原上運來的牛馬,開荒種植的人力效率更提高了不少,隻要老天爺不亂發脾氣,想來今年秋收會很不錯,就像去年那樣,雖說這邊才剛剛開始,可收獲時去掉百戶所的自用,再加上衛所的分撥等等,朱慎錐這邊還是有所結餘。
這一切都是好的開端,想來等到今年過去,不光是趙屋嶺,還有羊頭山那邊都能積攢不少糧食下來。
不過這遠遠不夠,朱慎錐很清楚這幾天大明問題不大,可再過些年,明末的連年大旱就要來臨。
這場大旱是500年來從未有遇的,大明十五行省都遭遇了大旱,而且持續了足足五年時間。
南方還好些,畢竟南方河流水係發達,哪怕再乾旱斷流的也隻是一些小河小溪,大江大河還是有水的,雖然困難畢竟還沒達到最嚴重的情況,對於農業的衝擊也沒到徹底摧毀的地步。
可北方就不行了,北方本就不如南方水源發達,一兩年的乾旱還能熬熬,可連續五年的大旱給整個北方的打擊是破壞性的。隨著大旱的持續,整個北方許多地方用一句“赤地千裡”來形容絲毫不為過,尤其是大旱帶來的農作物減產甚至顆粒無收,使得老百姓根本就沒有能力靠自己活下去。
這也是明末大亂的起因,沒了吃的人活不了,為了活命隻能造反。朱慎錐雖然對曆史不是太過了解,可明末的大旱卻是聽說過的,他並不知道真正發生的時間段,可現在提前做好準備,儘量儲蓄糧食,這是朱慎錐唯一能做的。
工坊那邊發展的不錯,趙大是個做事的好手,自從把他放到工坊管事,又給他謀了個官身後,趙大做起事來儘心儘力,為朱慎錐辦事比他給自己家做事還上心幾分。
在趙大的用心下,工坊穩步發展,眼下已頗具規模。工坊除了冶煉之外,器具的製作也有了一定的規模,相比最初產量提升了許多倍。
在工坊走動,看著倉庫裡擺放整整齊齊的那些東西,朱慎錐心中很是滿意。這些東西各式各樣的都有,除了鐵鍋、鋤頭、斧子、鋸子等普通鐵製品外,還有槍頭、刀劍這些軍用器械,甚至連鳥槍、火槍這些也有,其中還有兩門仿製的佛郎機炮。
不過趙大告訴朱慎錐,這佛郎機炮還沒最終定型,現在仿製的隻是依造從衛所那邊運來的佛郎機進行一對一地打造。不過打造下來的效果並不好,倒不是工藝的問題,趙大的手藝是非常不錯的,趙屋嶺這邊也有專業的匠戶,仿造這玩意不算太難。
可不管是仿造出來的或者是原本那門從衛所弄來的佛郎機,在使用中不儘人意,這個情況按照老金等人的說法,是衛所的佛郎機本就不是正宗的佛郎機,原本就是仿造品,而且製造時粗製濫造隻能勉強使用,按照這個程度再進行仿造,哪怕做的再好先天也有不足。
為此,趙大特意把老金等人請來,虛心請教之前戚家軍使用的佛郎機炮是如何的。不過老金他們雖然用過卻不是專業人士,他的身份是當兵打仗的戚家軍,而不是工匠,東西好不好用了自然明白,可要說清楚裡麵的道道就沒那麼容易了。
可就算這樣,趙大還是從老金那邊了解到了一些細節,再加上他自己多年的經驗和仿造時的摸索,趙大還是找到了一切竅門和法子,這些日子趙大已經開始自行設計和研究佛郎機的製作了,不過究竟能否完成,完成後的效果怎樣,這都需要時間。
除去這些外,還有兩個好消息。
一個好消息就是老金等人的練兵已有了初步成效,幾個月下來在老金他們的操練中,一哨四隊人已經有了模樣,朱慎錐到趙屋嶺特意去看過操練,和最初相比這些人已大不相同,站在操持上持械而立,令行禁止之下已有了幾分強軍的模樣。
尤其是當老金等人讓四隊分開,由王晉武等人各自為隊長領軍,進行演習廝殺的時候,隨著號令和口哨的調動下,這些士兵擺開陣形,無論進攻還是轉向都陣法變幻進退有度,相互之間打的你來我往喊殺聲連天,看的朱慎錐更是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