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之役慘敗,魯之甲、李承先、錢應科等人身亡,朝廷一片大嘩。
甚至在京師那邊還有傳聞,說是此戰明軍敗的一塌糊塗,直接喪失了十萬精銳,遼東防線動搖,孫承宗難咎其責。
實際上,柳河之役雖然敗了,魯之甲、李承先、錢應科也死在戰場,可其實根本就沒傳聞的那麼誇張,這支部隊總共也就八百人,而且還逃回來一些,從這點來講真正損失的明軍也就是這麼點數。
另外馬世龍派兵的時候除魯之甲、李承先、錢應科這一支部隊外,還有一支偏師,這支偏師卻是打了勝仗的,就在皇太極帶兵猛攻魯之甲等人時,這支偏師也打了後金兵一個措手不及,殺了幾個後金建奴,其中還有一個固山,此外還救回五百餘遼民。
如果從整體來說,柳河之役雖是敗了,但真正的損失並不大,雙方其實各有損失,充其量明軍這邊吃的虧比後金建奴更大些罷了。
但朝廷那邊卻不這麼認為,隨著柳河之役戰敗的消息傳開,關於遼東大敗的傳聞越來越是離譜,可偏偏天啟皇帝和魏忠賢卻沒有讓人進行解釋,甚至任憑這種傳言越來越烈。
很快就有言官聯合彈劾總兵馬世龍和薊遼督師孫承宗,就連遼東巡撫喻安性也一並彈劾,大有一副追責到底的架勢。
這些背後其實是魏忠賢的授意,隨著閹黨的不斷壯大,眼下魏忠賢和東林黨的爭鬥中已占了上風,楊漣、左光鬥等人已經完了,隨著之前翻出汪文言的案子舊事重提,再包括熊廷弼和東林黨勾結的罪名,處死熊廷弼後閹黨直接逮捕了包括楊漣、左光鬥在內的大批東林黨骨乾,並下了狠手。
柳河之役發生前不久,楊漣和左光鬥等人已死在了獄中,心腹之患的除去讓魏忠賢一夥人彈冠相慶,就連天啟皇帝對此結果也很是滿意。
可楊漣、左光鬥等人雖死,但東林黨依舊還沒徹底打垮,朝中東林黨的力量依舊不弱,更因為閹黨對東林黨的迫害,使得東林黨殊死反抗,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曾經掌控朝政的東林黨哪裡有這麼容易一棍子打死的?要徹底解決掉東林黨現在隻是一個開端呢。
接下來魏忠賢要繼續向東林黨下手,可擺在他麵前的一道障礙是無論如何都越不過去的,這障礙就是內閣閣老、大學士、薊遼督師孫承宗。
孫承宗是東林黨的大佬,不把他給拿掉,根本不可能徹底解決東林黨問題。隻要孫承宗一日在薊遼督師的位置上呆著,朝中的東林黨就有足夠的底氣,所以對付孫承宗就是魏忠賢的下一步。
對於孫承宗,魏忠賢可沒膽量和對付楊漣等人那樣肆無忌憚,要知道孫承宗是天啟皇帝的老師,天啟皇帝對孫承宗的信任不亞於對魏忠賢。而且天啟皇帝也警告過魏忠賢,絕對不能用肮臟的手段來對付自己的孫老師,孫老師幫了自己許多,他是一個能做事又肯做事的人,和其他誇誇其談的東林黨人不一樣,自己的這個老師還是要保的。
就算想讓孫承宗下台,逼迫他不再成為東林黨的後台,天啟皇帝也必須確保自己的孫老師不會沾惹上其他麻煩,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合適的理由撤掉他的薊遼督師職務,然後讓他回鄉養老去。
就在這個時候,柳河之役爆發,明軍戰敗的消息傳來。等消息傳到京師後,魏忠賢頓時大喜,連夜就去見了天啟皇帝告知了此事。第二日,在魏忠賢的授意下關於柳河之役慘敗的事就很快傳遍了京師,明明隻是損失幾百人的小敗在魏忠賢的引導下居然成了喪師辱國十萬人的慘敗,再加上閹黨一係的言官聯合彈劾,天啟皇帝順水推舟,先罷免了馬世龍,接著又拿掉了遼東巡撫喻安性,至於孫承宗雖然沒有直接罷免,可朝中對他的彈劾依舊不斷,天啟皇帝卻始終不表明最後態度。
消息傳到遼東,孫承宗看得明白,他心裡很清楚這是天啟皇帝給自己留著麵子呢,希望讓他自己辭職而不是由朝廷撤職。
畢竟他是帝師,和天啟皇帝師徒之間是有感情的,如果天啟皇帝和對付馬世龍等人一樣直接下旨把他撤職,這對於天啟皇帝的名聲不好,而且也讓孫承宗這個老師為難。
孫承宗長歎一聲,明白了天啟皇帝的想法,當即就上折自請辭官。折子到了京師後,天啟皇帝直接就駁回,給孫承宗寫了一封信,信裡的意思是自己知道柳河之役不管孫老師的事,孫老師是受了人牽連,朝廷中許多人彈劾孫老師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可他是絕對不信的,孫老師這些年在遼東勞苦功高,自己都是看在眼裡的,讓孫老師儘管放心就是,他作為皇帝,哪怕得罪了滿朝文武都會保住孫老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