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平康坊,李氏大宅。
“父親,諸位大人在偏廳相候。”
堂下站著一位麵容清臒、滿身文人清貴之氣的中年男人,他便是左相李道彥的長子,現任刑部侍郎的李適之,時年四十一歲。
其人少時便有才名,十七歲中舉,十九歲被先帝點為一甲探花,授翰林檢討。
元嘉之變過後,他曆任翰林侍讀、益通知府、東閣學士、刑部侍郎,治政寬和深得人心。
雖然他是左相的長子,錦麟李氏板上釘釘的下一代家主,但他從無蠻橫霸道之氣,待人處事風度翩翩,性格安靜慎重,尤擅一手明白暢達兼具法度的華麗文章,在朝中官聲極好。
軟榻之上,李道彥小口喝下半碗參茶,隨後將茶盞交給旁邊的丫鬟,淡淡道:“他們來做什麼?”
李適之垂首答道:“想必是和今日朝會所議有關。”
李道彥又問道:“你也覺得為父處置得不妥當?”
李適之抬起頭,望著老父花白的鬢發,緩緩道:“並無不妥。蕭望之和陸沉這是以退為進,主動停止北伐的勢頭,可以占據道理上的先手,讓中樞無可指摘。陸沉所言雖然直白粗疏,妙就妙在暫時二字,等於是將選擇權交到陛下手中。”
李道彥微微頷首,略顯疲憊地說道:“偏廳那些人……”
李適之道:“父親,寧、丁、陳、樂等大人,他們不是看不透邊軍主將的用意,隻是身在局中難以抽離。這兩年邊軍不斷用兵,朝廷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如今功勞悉數歸於蕭望之和他麾下的將領,中樞反倒淪為邊角,不怪他們心中焦急。再者,邊軍內部太過穩定亦非良策。”
“陛下不會同意將蕭望之調回京城,這裡麵的水很深。”
李道彥神情凝重,沒有細說此事。
李適之沉穩地道:“無論如何,不能讓蕭望之獨掌淮、定兩地軍權。”
“這是自然。”
李道彥點了點頭,徐徐道:“為父已經和郭樞密聊過此事,定州都督府必須保證一半以上兵力從京軍抽調,隻是這定州大都督的人選不好定奪。”
李適之思忖片刻,問道:“李大將軍如何?”
“李景達?”
李道彥下意識露出一抹譏諷,道:“你覺得他能勝任?將來景軍南下,定州是第一道防線,李景達在京城耽於享樂,去邊疆恐怕擋不住北方那些虎狼。”
李適之卻冷靜地說道:“父親,陛下八成屬意讓陸沉坐鎮定州,隻要此子回京經受住考驗,將來必定外放一路主帥,而定州毫無疑問是最適合他的戰場。在這之前,首任定州大都督隻是一個過渡人選,無論是誰都不會長久。”
李道彥靜靜地看著自己的長子,問道:“你究竟是何打算?”
李適之回道:“父親,南衙兩位大將軍,劉守光很顯然是陛下的人,李景達資曆雖夠能力卻不足,根本無法製衡劉守光。與其由他屍位素餐,不如趁這個機會讓他交出軍權。”
李道彥沉默良久。
他神情略顯古怪地說道:“適之,我們李家曆來不插手軍權。”
李適之道:“兒子明白,隻是若讓陛下將京軍和邊軍都握在手心裡,誰都無法阻攔他繼續用兵。如果真能降服景國倒也罷了,但是父親肯定知道,景軍主力尚未南下,慶聿恭始終沒有出手,將來若是邊軍大敗,於大齊而言恐怕再無轉圜之機。”
他望著李道彥的雙眼,誠懇地說道:“兒子此番所思,並非是想插手軍權,不過是希望朝局可以平衡。”
李道彥長籲一口氣,權衡之後問道:“李景達若調任定州都督,何人可以接手南衙六軍?”
李適之不慌不忙地道:“成州都督,侯玉。”
“侯玉……”
李道彥腦海中浮現一張黑黢黢的麵龐,沒有問誰來接替侯玉,畢竟大齊不缺少資曆足夠的武勳,這種事永遠是僧多粥少。
他又問道:“為何是侯玉?”
李適之坦然道:“父親,兒子當年在成州擔任益通知府的時候,與侯都督打過幾次交道。其人雖然不比蕭望之和厲天潤名聲響亮,在練兵上並不弱於二人,而且他出身德化侯家,與邊軍將帥素無交情。這些年侯都督震懾沙州七部,軍功和資曆皆不欠缺,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
李道彥凝眸細思片刻,緩緩道:“也罷,為父先和郭樞密等人商議一下,再向陛下進言。”
李適之應道:“是。”
李道彥想起偏廳裡等待的部堂大員,不由得微微皺眉道:“寧元福等人……”
李適之拱手道:“父親,讓兒子去打發他們吧。”
“好。”
李道彥欣慰點頭,待李適之將要轉身時,忽地說道:“陛下前兩日提起禮部侍郎一職空缺,陳春調任定州刺史,尚書謝珍又已年邁。陛下準備讓伱轉為禮部侍郎,等過兩年再接替謝珍,你意下如何?”
李適之微微一怔,旋即搖頭道:“父親既為宰執,兒子便不宜擢升太快,以免引人非議。再者,兒升任刑部侍郎未滿兩年,對於許多門道還不算熟稔,自當勤勉用心細細鑽研,方不負陛下和父親的看重與期許。”
李道彥輕歎道:“你能這樣想自然最好,不枉為父對你一片苦心。去吧,和那些大人們好生解釋一番,讓他們稍安勿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