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州境內,寶應府。
官道之上,一輛寬敞堅固的馬車平穩地前行,前後各有數十騎護衛。
往來的商旅行人見到這等架勢,怎會不知必然是朝中高官,紛紛在道旁避讓,好在那些騎士知禮守矩,並無仗勢欺人之舉。
馬車內,一位身著常服的中年男人掀開車簾,沉靜的目光望向遠處。
時維九月下旬,田間地頭很少能見到勞作的百姓,畢竟冬天已經不遠,莊稼早已收完。
“淮州之繁華安寧,絲毫不弱於江南各地。”
中年男人放下車簾,輕聲自語。
車裡還坐著一位年歲相仿的文士,聞言便輕笑道:“大人這一路走走停停,看來感觸不少。”
中年男人便是新任定州刺史許佐,表字彥弼。
文士則是追隨他多年的親信幕僚黃公甫,此番隨他北上定州,已經定下刺史府中郎一職。
兩人雖為主仆,實則相交莫逆,且黃公甫並非那種才學淺薄隻能出一些餿主意的師爺,他本身便是當世有名的金石大家,隻是因為敬佩許佐的品格才追隨左右。
許佐淡淡道:“此行不易,自然要多看多想。”
“大人倒也不必如履薄冰。”
黃公甫神態從容,繼而道:“雖說如今中樞和邊軍爭鬥難免,但朝中有兩位相爺坐鎮,兼之榮國公已經返京,想來不會鬨到過火的境地。”
許佐目光微凝,沉聲道:“兩位相爺……離京之前,我特地去拜訪過左相,老人家雖未明言,但是歸鄉之心已經顯露無疑。”
黃公甫麵色微變。
李道彥確已老邁,這幾個月入宮的次數越來越少,僅有幾次也能看出來老人的狀態不怎麼好。
生老病死乃是世間常理,更何況李道彥這一生為大齊嘔心瀝血,今年更是拖著蒼老的身軀扶保新君登基。
如今朝堂運轉十分穩定,皇權交替沒有意外,天子已經能夠順利理政,這個時候李道彥若想乞骸骨頤養天年,沒人能說出一個不字。
然而不知為何,就連黃公甫這般沒有入朝的人乍聞這個消息,心裡依舊七上八下。
許佐抬頭看了他一眼,繼續說道:“就在我啟程離京的時候,陛下已經批複淮州刺史姚崇,允許他返京候職,另外委派吏部左侍郎宋琬擔任淮州刺史。”
“宋侍郎?傳聞他和鐘尚書不太和睦,莫非這是鐘尚書舉薦的人選?”
“非也。”
許佐搖了搖頭,神情複雜地說道:“宋琬應該是左相的人。”
應該二字,讓黃公甫微微皺眉。
他沉吟道:“陛下讓大人取代陳方伯,同一時間淮州刺史便換人,而且都發生在山陽郡公赴任定州之後,這倒是有些意思。看來大人一開始的猜測沒有問題,那位陸公爺對江北的在意程度稍稍越過了界線。”
許佐頷首道:“姚崇忽然請辭淮州刺史一職,這裡麵很難說和陸沉無關。按照常理而言,邊軍大都督和刺史各不相乾,他管他的軍務,我忙我的民生,這是朝廷百餘年來的定製,主要是為了防止割據之源,陛下命我接任定州刺史亦是出於這個考慮。隻不過從陸沉過往展現的行事風格來看,恐怕他會打破這個慣例。”
黃公甫不由得輕歎一聲。
軍政大權自然不能操於一人之手,問題在於很多時候這二者做不到涇渭分明。
一般情況下,邊軍大都督無法插手駐地政務,然而陸沉不是普通的大都督,他現在的權勢甚至遠超當年剛剛履任的蕭望之和厲天潤。
在這種人身邊做刺史,顯然是一件苦差事。
一念及此,黃公甫正色道:“大人,或許您應該從一開始就亮明態度,否則必有後顧之憂。”
許佐這一次沉默的時間有些長。
良久之後,他緩緩道:“理當如此。”
黃公甫對他極其了解,便問道:“大人已有定策?”
許佐不疾不徐地說道:“七星幫數萬幫眾重歸大齊治下,先前陳春上奏朝廷,決定在東亭府古縣劃出一片地方讓他們居住。臨行之前,陛下曾問及我的看法。”
黃公甫登時明白過來,思忖過後,點頭讚道:“大人從此入手確實妥當。”
許佐麵上並無自得之色,他平靜地說道:“我想看一看這位年輕的郡公現在變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