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964【身懷利器】
江南,京城。
從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三月,江北傳回來的捷報一直沒有停過,景帝和慶聿恭死後,大齊軍隊在陸沉的指揮下一路收複失地,從靖州以北到河洛地區,再到二十年前丟掉的青、渭、靈三州之地。
對於京城絕大多數老少爺們來說,這是他們二十年來最痛快最喜悅的一個年節。
京中各處青樓酒肆和勾欄戲坊幾乎天天爆滿,甚至有不少機靈的說書人開始演繹淮安郡王陸沉誅景帝滅景軍的故事,引來看客無數。
處處歡聲笑語,人人喜笑顏開。
然而對於朝中很多重臣來說,他們的心情則是喜憂參半。
收複故土還於舊都不再是一句空話,雖然大部分功勞要記在陸沉和三軍將士身上,但滿朝文武在後方也出了不少力,他們同樣是這樁偉業的參與者,將來注定會名留青史,這自然是一件值得歡呼雀躍的喜事。
但隨之而來的便是兩個難題。
其一是要如何封賞陸沉?
這位年輕的郡王立下這等不世之功,朝廷無論如何都要給予對應檔次的嘉賞,難道大齊真會出現一個手握軍權的異姓親王?
而且從當下坊間的議論來看,單單一個親王爵位恐怕還配不上陸沉的功勞。
其二便是還於舊都這件事。
遷都既簡單又複雜,簡單在於河洛城作為大齊之前一百多年的都城,無論城市建設還是宮殿官邸,都足以滿足朝廷的需求,更不必說城外還有李氏皇族曆代帝王的陵寢。
如果用陸沉前世的話來形容,這叫拎包入住,隻需永嘉皇宮裡的人和滿朝文武啟程前往河洛即可,而且如今景國敗退涇河以北,這一路上沒有任何風險。
複雜之處則難以言儘。
朝廷遷往河洛意味著大齊政治中心北移,這對江南官紳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因為到時候朝廷肯定會在北地征辟人才,隨著江北大量官員的出現,朝堂之上必然會權爭不止,不可能再像過去二十年那般,由江南望族把持朝廷權柄。
更不必說如今陸沉對江北擁有驚人的影響力,朝廷一旦遷往河洛,以他如日中天的威望和沒人可以動搖的軍權,難保不會出現一個真正意義上總攬軍政的權臣,而且如今天子年幼,正是主少國疑的格局。
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場小規模高級彆的朝會於文德殿東暖閣召開。
與會者除了兩位宰相薛南亭和許佐,還有軍務大臣李景達和沈玉來,以姚崇為首的六部尚書,再加上禦史大夫張蒼和翰林學士王安,一共十二位重臣。
禦案之後,寧太後和天子並排坐著。
“今日召諸位卿家入宮,是因為江北戰事逐漸進入尾聲,淮安郡王必能完成北伐大業,故而有幾件事必須提上日程。”
寧太後麵帶微笑,顯然是為江北大軍取得的戰果而欣喜,繼續說道:“第一件事,關於三軍將士的嘉賞事宜,朝廷需要擬定一個章程。”
其實這件事不算困難。
隻要等陸沉的請功奏章送上來,朝廷派專人核實之後,便可依照規製進行封賞。
根據將士們的功勞大小,賜予相應的爵位、軍職和田地。
問題在於陸沉本人的封賞。
這些重臣當然明白其中關節,在稍稍沉寂之後,禮部尚書孔映冬沉穩地說道:“啟奏陛下,此戰光複河山揚我國威,淮安郡王當為首功。依臣拙見,若能先定下淮安郡王的封賞,餘者便可循例賞之。”
“孔卿言之有理。”
寧太後語調溫和,隨後說出來的話卻讓群臣心中一震:“淮安郡王居功甚偉,朝廷豈可不嘉賞?哀家仔細思量,淮安郡王此番雖非開疆拓土,但是能讓江北丟失二十年的故土重歸大齊治下,已然不遜開拓之功。故此,哀家準備加封陸沉為親王之爵,恩賜九錫,並都督中外軍事之權,諸位卿家意下如何?”
親王之爵其實在這些重臣的意料之中,然而他們沒有想到寧太後居然會將後兩項提出來。
所謂九錫之禮,乃是朝廷對有功之臣最大的褒獎,這件事本身沒有問題,隻不過史書上領受九錫之人,後來要麼遭到清算,要麼走上篡逆之路,縱然本人能夠善終,其後代也很難安穩一世。
至於都督中外軍事之權不必贅述,按字麵意思理解即可。
“啟奏陛下,臣認為此議值得商榷。”
其他人還在思考的時候,右相許佐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
寧太後平靜地說道:“許相若有異議,但說無妨。”許佐微微垂首道:“陛下,爵位乃朝廷名器,賞罰皆需慎重,不過以淮安郡王所立功勞,的確可以破例加封其為親王,然而九錫之禮非人臣之福,實乃禍亂朝綱之因,還請陛下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