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964【身懷利器】(2 / 2)

九錫 上湯豆苗 3999 字 1個月前

寧太後定定地看著他,心中略感欣慰,點頭道:“許相老成持重,這件事是哀家思慮不周。”

“陛下納諫如流,豁達大度。”

許佐誠懇一讚,繼續說道:“淮安郡王身為三軍主帥,陛下又予其提督江北軍務之權,此乃戰時權宜之計,不可形成定製。如今戰事告一段落,朝廷固然仍要倚重淮安郡王,也應該明確權責劃分。臣非嫉賢妒能之人,而是從長遠考慮,此事需要慎重對待。”

<

br>????左相薛南亭補充道:“陛下,許相之意是不妨先定下親王之爵,其他事情從長計議,譬如往後的大齊軍製該如何調整,軍事院的權力該如何厘定,這些都是國之根本,不必倉促定奪。”

寧太後看了一眼其他重臣,道:“好,便依二相之言。”

短暫的安靜之後,吏部尚書姚崇開口道:“關於江北新歸疆土的官員選調,臣請陛下示下。”

這倒是一件麻煩事。

陸沉的動作實在太快,幾個月的時間便收複大片失地,如今那些地區處於軍管狀態,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朝廷需要儘快建立各級官府體係。

寧太後緩緩道:“之前淮安郡王奏請江北各地先行恢複舊製,江北除去河洛地區,還有七州之地,確實需要選調大量官員。不過此事不宜操之過急,姚卿可先擬定一份官員名單,交由中書二相審定,再呈遞禦前。”

在一一看/p&gt;

姚崇垂首道:“臣遵旨。”

寧太後看向禦案上那十幾份奏章,話鋒一轉道:“近五日以來,計有十七位朝臣上折進言,所言皆為同一件事,便是奏請哀家和皇帝遵循高宗皇帝遺誌,北上還於舊都。茲事體大,非哀家一人可定,諸位卿家不妨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這些重臣不僅知道此事,甚至連十七位官員姓甚名誰都一清二楚,近段時間也都在暗中斟酌。

左相薛南亭奏道:“啟稟陛下,還於舊都乃是大齊子民共同的願望,亦是高宗、哲宗皇帝的遺願,臣覺得此事無可爭議。”

寧太後不動聲色地問道:“這般說來,薛相支持遷都?”

“臣支持遷都,不過……”

薛南亭微微一頓,鄭重地說道:“陛下,臣覺得眼下並非合適的時機。”

“詳細說來。”

“是。現今江北初定,局勢較為複雜,若朝廷冒然北上,一旦出現波折,極有可能損傷元氣。景廉人竊據河洛二十年之久,城內百萬居民之中藏著多少細作不得而知,光是肅清這些潛在的威脅就需要很長的時間。”

薛南亭的話引來幾位重臣的點頭讚同,見此他愈發懇切地說道:“陛下,方才許相之言發人深省。如今大齊八成以上的軍權都握在淮安郡王手中,軍中將士皆唯其馬首是瞻,若不能改變這種情況,陛下和皇上豈能輕易離京北上?”

此言一出,站在最下首的翰林學士王安不禁微微皺起眉頭。

薛南亭一句話便挑明朝廷遷都的最大阻礙。

對於這些學富五車博古通今的重臣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委實不算生僻的故事。

誠然,如今大齊的情況並非群雄並起之亂世,但是本質上都有同樣的憂患,那就是主弱臣強大權旁落。

如果直接遷都,天家和朝廷在江北幾乎沒有根基,光靠沈玉來統率的幾萬禁軍,如何能夠抗衡陸沉麾下的二十萬虎賁?

暫時留在江南則不同,得益於李端十多年的勤政愛民,再加上李宗本和寧太後蕭規曹隨,至少江南民心在於朝廷,這是天家最大的倚仗。

寧太後的視線快速掃過戶部尚書高煥、翰林學士王安和軍務大臣李景達,輕咳一聲道:“淮安郡王乃是忠心耿耿的國之柱石,薛相勿疑之。”

“陛下,臣並非妄自揣測淮安郡王的忠心,臣亦知道今日這番話若是傳到淮安郡王耳中,必然會引起他的不滿。”

薛南亭躬身一禮,正色道:“然而事關天家安危皇權穩固,容不得半點輕忽,臣不敢不直言進諫。倘若真有不忍言之亂,陷陛下、皇上和社稷於危難之中,臣萬死難辭其罪!”

“臣附議!”

禮部尚書孔映冬、吏部尚書姚崇、刑部尚書尹博、工部尚書朱衡、兵部尚書陳新才和禦史大夫張蒼相繼表態。

高煥等三人依舊沉默不語。

寧太後看著無形之中分成兩派的重臣們,心中暗暗一歎。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