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日本毒可樂殺人事件(2 / 2)

同事告訴他最近東京發生了毒可樂殺人事件,告訴他千萬不要喝。

沒成想森崎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竟然一口氣喝光了這瓶可樂。

隨即他立刻出現中毒症狀。

所幸這瓶毒可樂劑量不大。

森崎被搶救了過來。

更奇怪的是,森崎被搶救過來幾個月後,居然在家中自殺了。

當時有人認為森崎就是毒可樂案的凶手。

他明知發生毒可樂事件,還敢喝掉這瓶可樂,且似乎事先知道劑量不致死,以此來洗脫自己的嫌疑。

但反對的人認為,毒可樂案件發生在東京。

這次中毒事件發生在大阪,可能不是同一人所為。

森崎也許隻是單純地太過魯莽,事後又受不了他人的嘲笑,因此自殺。

但由於森崎已死,已無法得知他究竟是不是凶手了。

1977年2月14日。

這天是情人節。

也是森崎中毒案發生的第二天。

一名男子在東京某車站,發現了一盒整裝巧克力。

由於最近發生了投毒事件,男子懷疑這也是投毒案件。

於是他立刻報了警。

警方經檢驗。

果然這盒巧克力裡麵的每塊巧克力中都有氰化物。

並且在巧克力包裝內還有一行用印刷體打印的字條。

上麵寫著“天珠醜陋的日本人。”

根據發生的連環案件,警方大致歸納了凶手的一些特征。

凶手可能在化工廠、醫學實驗室等場所工作。

這些投毒案件都采用氰化物投毒。

氰化物是一種劇毒。

普通人想要接觸到是很難的。

隻有在化工廠或者醫學實驗室等場所工作的人有機會接觸。

再加上凶手能夠掌握一定的注射技能。

因此懷疑凶手在化工廠、醫學實驗室等場所工作。

凶手具有極強的反社會人格。

凶手不是仇殺、情殺或者為了自己的利益。

而是采用無差彆殺人的方法,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社會的報複。

在東京車站巧克力內發現的紙條“天珠醜陋的日本人”。

也足以看出凶手對於日本國家與社會的仇視。

凶手心思縝密,內心扭曲變態。

據前三起投毒事件案發現場附近的居民表示,這些毒可樂在幾天前就出現在附近了。

但是這些可樂會定期調換位置。

由此可見凶手在不斷進行嘗試,看看投放在哪裡更容易被人飲用。

更可怕的是,這幾瓶毒可樂內的氰化物劑量是不同的。

檜恒明案件中的氰化物劑量為1.5g。

菅元博案件中的氰化物劑量為1.9g。

而商店門口那瓶毒可樂,氰化物劑量高達9g。

要知道氰化物的致死量是0.1g。

凶手似乎在不斷調整投毒劑量,想看看多少劑量可以做到既能致死。

又能讓受害人不覺得太難喝從而儘可能多得喝下去。

由此可見凶手的變態心理。

東京車站巧克力投毒事件之後,凶手似乎停止了行凶。

但人們對於投毒案件的恐懼仍未消除,受到案件的影響。

日本國民長期不敢喝可樂。

為此,大部分可樂廠家開始出產易拉罐裝可樂。

因為易拉罐裝不像瓶裝,一旦破壞,能夠很容易地發現。

但這起案件卻成為了一起懸案,至今沒有破獲。

2010年。

日本修改刑事訴訟法。

這類殺人案件不再受到追訴期的限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