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科舉)》全本免費閱讀
林花謝了春紅,時光匆匆中,轉眼已過四載春秋。
晨起,前院不時傳來少年們朗朗地讀書聲。一身青墨色交領長禙,留著山羊長須的耿夫子到來時,除去最左側慣常空著座位,堂下幾個入學的小童早已經端正做好,案上擺放著的筆墨亦是極為齊整。
年過半百的老夫子見狀不自覺點了點頭,不等堂下幾個小童反應過來,便率先開啟了今日的例行提問。最先點地正是最為年長的二公子時瑾。
隻見上首耿夫子微撫了撫長須,沉聲問道: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堂下,一個約莫十一二歲,頭戴青巾,身著青色襴衫的清瘦少年幾乎無需思考便流利道: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1】
少年聲音清朗,如珠落玉,難得地是,這麼一大篇長又拗口的文章通篇下來竟無一絲困頓,亦無半分錯漏。
純熟到幾乎無論何時提起便能閉眼就來,饒是見過許多次,一旁端坐著的時卿仍不由自問,若是自己,能做到這般地步嗎?
耿夫子好似並不意外,照常滿意點頭後,令其坐下後便將目光投向一側的三公子時煜身上:
“就當日惠王此番行徑,三公子以為如何?”
較之往日,時煜今日神色明顯略有不足,不過被點起來詢問見解時仍不覺肅了神色,隻比之方才的兄長端肅嚴整,方才十一歲的時煜顯然更為自然,眉心舒展,小小年紀自有一股風流氣度,同樣無需太多思考便可侃侃而談:
“惠王見孟子,先問其利,而絲毫不過問其品性,不考教其仁心。於用人之道不免功利之心過甚,如當日孟公所言,試問一個臣子失了仁義之心又如何用心輔助君主?”
“一個汲汲於私利之人便是本領再大又如何匡扶社稷?”
“遂,學生同樣以為其本末而倒置。無論用人亦或做人皆應以仁義為上,不可做那蠅狗於利益之人。”
耿夫子同樣微笑點頭,卻沒有多說什麼,而是再次看向一旁若有所思的時卿:
“四公子,說說你的看法。”
“回夫子,學生私以為,利與義之間非在對立之分,而在乎輕重之彆。”
與前頭兩位兄長相似,年僅九歲的少年同樣一襲青色襴衫,眉目靈秀,眼睛清亮有神,向著上首先生微微一禮後,此刻開口亦是不疾不徐:
“惠王身為一國君主,為國牟取利益,招攬有能之人實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然如堂兄所言,先問其利,而絲毫不過問其品性,未免有急於謀短利,不顧後果之嫌。縱觀史書之上,有能無仁者一但身居高位,無不釀成大禍。輕則禍及一家,重則毀之一國。”
“但同樣,空有仁心卻並不能為國家牟利,為百姓謀福祉,又與一國之君何用?”
“古之所謂賢能,賢在前而能在其後,然兩者兼具方才為治世之良才,亦是君主所求之才。”
“遂,學生以為,惠王有過,過在分不清先後之彆,輕重之分。”
堂下少年尚不過十歲之齡,卻是眉目清亮,麵冠如玉,小小年紀自有一番清潤之氣,回答時微微抬頭看向堂上之人。
不過矜亦不過媚。
上首耿夫子微微點頭,同樣沒有多言什麼,隻溫聲令時卿坐下。繼而搖頭晃腦地講起課來,隻看著底下眉目有些相似的三位學生,老夫子神色愈發柔和了許多。
耿夫子輕撫了撫長須。
原以為不過是個沒落了的伯爵府,卻不曾想在這一代竟也有如此良才美玉,更難得地卻是各有所長。
三公子靈性非常,小小年紀便已初具名士之資,四公子敏而多辯,思維更是難得開闊,亦能著眼於實務。而餘下的二公子雖於資質上差了些許,不若後頭兩位弟弟靈慧,確也是勤勉踏實,根基也最為牢固。
難得地是,麵對兩位天資縱橫的弟弟,卻能不驕不躁,亦不自怨自艾,數年如一日勤苦求學。
有生之年,能遇到這般弟子,試問哪位師者不心生熱意。
隻可惜了……
不知想到了什麼,耿夫子微不可見地搖了搖頭。
堂下時卿眼尖地看到對方的動作,不由皺了皺眉,心下有些疑惑。
“四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