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能自己憋著一口氣,發奮追趕世界一流的腳步。
但是李大勇哪裡知道李野的算盤。
就李野手裡這份資料,是給中村株式會社準備的,看似是要給他們“送錢”,其實是奔著坑人的目的去的。
中村株式會社有紡織機械的相關業務,但是他們自己無法完成整套紡織機械的生產,隻能生產一部分配件,然後在同行業采購、組裝。
而且從兩年前開始,中村株式會社就想要進行產業升級,但是因為資金的原因一直不順利。
現在李野打算通過港島方麵,給中村株式會社一個無法拒絕的大訂單,再殺他一個肉疼到極點的低價格。
想要滿足李野提出的技術要求,就必須添加新設備,並且還要跟同行訂購大量紡織配件。
等到對方產業升級、同行訂貨,等等一切就緒的時候,日元也就升值超過百分之三十了。
到時候就是對方頭疼的時候嘍!昨天一美元還能有吃有喝有賺頭,結果今天特麼連生產成本、工人工資都不夠了?
履行合同吧!可能就要賠錢,讓港方倒倒手就賺的盆滿缽滿。
不履行合同吧就跟玩股票一樣,日元一路走高,越捂越賠,到最後要麼割肉,要麼躺平。
而就以中村株式會社現在的資金狀況,割肉、躺平基本都不現實,被人吞並才是唯一的下場。
“哥你這是要坑那個中村直人啊?”
“對了哥,那個中村直人找到了嗎?”
聽了李野的解釋,李大勇愣了好幾秒鐘才反應過來。
昌北機械公司跟中村直人的鵬城中艾機械公司,還有一樁官司沒打完,
而且中村直人失蹤之後,他的父親曾經找過李野的麻煩,所以李大勇對中村直人也沒好印象,坑起來毫無壓力。
“不知道,他找不找的到,跟我們沒關係,你隻管做好你的事,”
李野叮囑道:“大勇啊!彆以為有自家廠子的訂單,就懈怠了技術上的要求,如果再像上次那樣出現質量問題,那可是真要按合同索賠的,到時候你可彆喊我哥。”
“.”
“哥對不起,我知道了。”
李大勇慚愧的低下了頭。
昌北機械公司生產的縫紉機,技術水平已經是國內一流,但是在前麵一批供給鵬城七廠的產品之中,卻出現了質量問題,
而且不是一台兩台,而是幾百台。
本來郝健尋思著跟李大勇提個醒,讓他注意就可以了,但李野卻很堅持的讓鵬城七廠以單位的名義,向昌北機械公司提出了質詢。
李大勇趕緊調查,最後的結果是.國企通病。
就八十年代國企的習慣,修修補補湊活湊活,隻要能用就是質量沒問題。
而且因為前麵王秦山的軍事化管理,昌北機械廠的紀律和風氣還屬於不錯的,起碼廠裡的工人下班不敢往外麵倒騰東西,
擱彆的廠子,就昌北縫紉機的搶手程度,倒騰幾個月在家裡都能攢兩台出來。
這李野能忍?
資本家的廠子,怎麼能有國企的毛病?
所以昌北機械公司才經曆了嚴格的整風,到了最後,甚至開除了幾個懶漢和刺頭,才讓局麵有所改觀。
隻不過李大勇卻感覺,自己在幾位大哥麵前丟了臉,一提這事兒就無地自容。
“好了大勇,你能夠經曆這些,也是一種幸運,一種財富,郝健和靳鵬不知道經曆了多少像這樣的破事兒呢!”
李野拍了拍李大勇的肩膀,開導自己這個慚愧的兄弟。
“你是咱們之中唯一一個搞機械的,以後的路可以說是任重道遠,不過你相信我,天下沒有白費的功夫,你隻要能搞出耐用的紡織機械,必定供不應求。”
紡織機械,比縫紉機械的難度更高,
單單製造織針的鋼材要求,就夠內地鋼鐵廠喝一壺的,既要有較好的延伸性、韌性,還要有必要的硬度、剛性和彈性。
至於紡織機械配套需要的力矩電機、步進電機,高起動轉矩、高工作時間率、能耐受惡劣環境的紡織專用電機,調速性能良好的直流電機、變頻電機等,每一項都是需要攻克的難關。
不過幸好的是,起碼這些行業,內地都有。
隻要提出攻關的要求,隻要亮出足夠的薪資報酬,就一定有相關的研究人員來“揭榜”。
全國那麼多的研究所,總有那麼幾個閒人正在蛋疼。
而且紡織機械的市場需求量也大,就內地紡織業發展最瘋狂的時候,彆說一個省了,哪個市還沒有一家叫得出名號的紡織企業呀!
有技術人員,有市場需求,再有資金支持,那還有什麼樣的困難是不能克服的呢?
所以內地的產業升級,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是個笨婆娘努力變巧的過程。
笨婆娘啥都不好,就是有力氣,心眼兒實,你隻要讓她吃飽,吃苦耐勞隨便你折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