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偏殿,張白圭看到其他幾人,他這才意識到什麼。
因為陛下召見的四人,除了張白圭是心腹外,其他三人正是今早給陛下看過的名單中的海瑞,王安石,蘇軾。
“王安石,陛下讓你進去。”
不等幾人寒暄,張讓便來到偏殿,將王安石喚了進去。
王安石看了看另外三人,整了整官服便跟著張讓進了大殿,一路上他都微微低著頭。
等見到秦川後,便連忙拱手行禮:“微臣叩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秦川對王安石的第一印象,是他“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孤高。
是“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的傲然。
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落寞。
又或是那場轟轟烈烈,但毀譽參半的熙寧變法?有人說他是銳意進取,試圖力挽狂瀾但生不逢時的英雄。
也有人說他是以一己之力,導致王朝衰落的千古罪人。
更有甚者,說他是大奸若忠的最好典範。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但其實王荊公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他這個變法沒有多少人獲利,全是靠神宗的意誌在強推。
他又要削減恩蔭,實際上就是讓官僚利益受損;精簡兵甲損害了將門的利益……在整個變法中,沒有得利的勢力。
可以說連皇室都沒有獲得多少好處,這就是太皇太後堅持廢法的原因。一個沒多少人得利的變法注定長久不了。
但其實並不是沒人獲利,隻能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既得利益者沒獲利罷了,皇帝也最終沒撐到紅利期。要說失敗的根本原因,敗在執行而已。
王安石的變法確實沒有培養出,一個類似商鞅變法的“軍士”階層。
具體受益的人當然是有的,朝廷財政改善,皇帝有錢去打仗,將領有機會立邊功,得到青苗錢不至於破產的農民。
甚至拿高額俸祿賞賜的保守派大臣,但是他們,都不是一定要和新法綁定的,所以不是新法最堅定的保衛者。
王安石其實也做了這方麵準備,推廣新學,改科舉,未來天下學子皆出我門下,自然堅定維護新法。
這招也是有用的,但是見效慢,其實隻要神宗再多活個十年,熬死那群老頭,讓整個朝堂的人都是讀新學出來的也就沒事了。
隻是最後,可惜了。
但秦川不會英年早逝,畢竟他可是天選之子啊!因此,在看向下方的王安石的時候,眼神火熱得不像話。
若是讓王安石和張居正二人碰一碰,將兩人的變法合二為一,那自己的大武朝,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空前絕後的高度?
秦川都被自己這個想法瘋狂到了。
“愛卿,起來吧!”
“張讓,賜座。”
王安石有些受寵若驚,拱了拱手道:“謝陛下隆恩。”
這時,秦川才注意到王安石頭頂90的忠誠度。
等王安石坐好後,秦川才問道:“被外放這麼許久,對朝廷可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