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謙和解縉,這兩位才華橫溢的文人,自他們共事的那一刻起,就仿佛被一種微妙絲線連接。
這種較勁,既不是惡意的競爭,也不是無謂的爭執,而是一種對學問的追求,對完美的追求。
於謙,他的性格剛正不阿,對學問有著近乎狂熱的追求,他常常在深夜,還在書房中翻閱典籍,研究學問。
解縉,他的性格則更為靈活多變,他善於思考,善於創新,他的筆下,常常流淌出新穎的見解,讓人眼前一亮。
他們兩人,就像是兩個沒長大的孩子,總是互相較勁。
一次,於謙正在研究一篇古文,解縉見狀,便笑眯眯地走過來,道:“於兄,你研究的古文,我也可以倒背如流。”
於謙抬頭,輕咦的道:“哦?那我們就來比比,看誰能背誦更多的古文。”
於是,兩人便開始了背誦古文。
於謙背誦的古文深奧難懂,解縉背誦的古文新穎獨特。
兩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直到深夜,才因體力不支而停歇。
最後,兩人相視一笑,於謙說:“解兄,你的學問,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解縉也笑著說:“於兄,你的學問,也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而讓這兩個聰明人徹底握手言和是因為什麼呢?
那當然是因為美酒了。
雖然於謙從開始修建真龍大典後,就很少飲酒,但他們也有休沐的時候。
....
夜幕降臨,月光灑落在古色古香的庭院之中,一張石桌旁,於謙與解縉相對而坐,桌上幾壺好酒,幾碟小菜,香氣四溢。
兩人初時因各自才名在外,不免有些暗自較勁,但隨著酒過三巡,話匣子打開,那份文人間的惺惺相惜逐漸浮現。
於謙舉杯輕抿,眼神中帶著幾分試探:“解兄文章錦繡,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今日有幸同飲,實乃三生有幸,不過,聽聞解兄才思敏捷,不知可否借這月色,即興賦詩一首,讓於某也開開眼界?”
解縉笑而不語,舉杯回敬,眼中閃爍著狡黠:“於大人過譽了,解某不過是些雕蟲小技,怎敢在您麵前班門弄斧,不過,既然於大人有此雅興,解某便恭敬不如從命。”
“隻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若我們來個對詩如何?”
“我先來,月色皎皎照人間,清風徐來酒正酣。”
於謙聞言,眼前一亮,拍案叫絕:“好一句月色皎皎照人間,清風徐來酒正酣!”
“既有景又含情,於某佩服,那麼,我便接上一句,醉眼朦朧尋舊夢,相逢恨晚意綿綿。”
解縉大笑,舉杯相碰:“哈哈,於兄果然才情非凡,此句不僅回應了我的前句,更添了幾分深情厚誼。”
“來,再飲一杯,讓我再續一聯,星河共醉情難儘,筆墨交心話未完。”
於謙微醺之中,詩興大發。
“星河共醉,筆墨交心,解兄之言,正合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