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白袍軍,身披銀甲,手持長槍,而隨行的十萬步卒,則是在陳慶之的精心策反下,倒戈相向,成為了白袍軍的有力援軍。
開平府外,兩軍已在開闊的平原上列陣以待。
空氣中彌漫著肅殺之氣。
趙光義的三十萬大軍,黑壓壓一片,如同烏雲壓頂,旌旗獵獵作響,戰鼓聲震天動地。
他已無路可退,唯有死戰到底,方能有一線生機。
而白袍軍,他們排列得整整齊齊,手中的長槍在陽光下泛著寒光。
陳慶之立於陣前,身著銀甲,手持長槍,英姿颯爽,他的目光直視天際,透露出一種睥睨天下的霸氣。
隨著一聲響亮的號角,戰鬥正式打響。
趙光義的弓箭手率先發難,萬箭齊發,如同烏雲蔽日,覆蓋了整個戰場。
然而,白袍軍的盾牌手迅速組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將箭雨一一擋下,發出陣陣沉悶的聲響。
緊接著,白袍軍的騎兵如同潮水般湧出,他們騎著戰馬,手持長槍,以雷霆萬鈞之勢衝向敵軍。
戰場上頓時陷入了混戰之中,刀槍交擊之聲不絕於耳,戰馬的嘶鳴聲不時在耳邊響起。
白袍軍的騎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他們的長槍每一次揮動都能帶走一名敵人的性命。
而趙光義的大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在白袍軍的猛攻之下,漸漸顯露出了頹勢。
與此同時,那十萬步卒也毫不遜色。
他們雖然裝備簡陋,但士氣高昂,與白袍軍並肩作戰。
在混戰的核心,陳慶之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嶽,屹立不倒,他的身影在戰場上顯得格外耀眼。
他身著一襲精致的銀甲,在陽光下閃耀著冷冽的光芒,仿佛他本身就是戰場上的戰神,無堅不摧。
手中的長槍,每一次揮動都伴隨著敵人的倒下。
他身先士卒,親自率領精銳騎兵衝鋒陷陣。
每當他出現在戰場上,白袍軍的士氣便會隨之高漲,他騎馬疾馳,在敵陣中穿梭往來,如入無人之境,長槍所到之處,敵人無不披靡。
最終激戰一天,擊潰趙光義三十萬大軍,殺敵十七萬,繳獲戰馬七萬八千匹,俘虜敗軍十三萬。
而白袍軍自身,雖然也受傷近萬人
,但並未出現戰死的情況。
戰後,陳慶之站在滿目瘡痍的戰場上,對著京師方向躬身遙拜。
在眾多戰俘之中,趙光義的身份尤為特殊。
然而,陳慶之卻並未選擇私自處決他,而是決定將他押送回京師,交由陛下親自處置。
趙光義被五花大綁,神情沮喪地坐在囚車之中。
他的眼神空洞,已然是知道了自己的下場。
趙光義被押送回京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皇城,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秦川並未給予他任何麵見的機會,而是直接下達了處斬的命令。
在趙光義被處斬的當天,皇城內外戒備森嚴,隨著一聲令下,劊子手手起刀落,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他的死訊傳出後,有人歎息其英雄末路,也有人拍手稱快,認為這是他咎由自取。
與此同時,秦川的另一道旨意也傳達到了陳慶之的手中。
代為管理山海關一帶,攜管永平,開平兩府之地。
望著武朝這片他親手治理的四海升平,蒸蒸日上的江山,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滿足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