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問陛下第一問,陛下以孫武之言相對並無不妥。”
“可這第二問,若再以孫臏之言相對,怕是卻錯漏百出了!”
劉協這才意識到,董卓不是嫌他答案回答的不標準,而是因為太標準了!
打仗又不是做填空題,有固定的答案。
隨機應變,這才是一員良將,一代名帥最寶貴的特質!
劉協自知確實是自己犯了錯誤,也沒有因為自己天子的身份死犟,而是與董卓認錯。
董卓見劉協明白了自己的苦心,亦是欣慰點頭。
“臣方才的第一問陛下回答的很好,要以不變應萬變,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之後再尋覓機會,獲取勝利。”
“可為何陛下到了第二問時,就犯了迷糊,隻以聖人之言搪塞呢?”
“孫臏所戰之地,不過中原腹地,最西不過關中,最南不過兩淮,如何能與現在動輒千裡奔襲相比?”
“現在若是兩軍勢均力敵,是斷不可貿然出擊試探的。而是要先確保糧草、輜重的供應,然後以輕騎去襲擊對麵的糧道,慢慢與敵軍消耗下去。正所謂“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稈一石,當吾二十石”!如此……自然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劉協剛剛說要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後麵就想著先行進攻,謀取勝利……這屬實是有些自相矛盾。
所以董卓才說,打仗是萬萬不能照本宣科的。
哪怕這話是聖人說的,那也依舊不能遵守!
在做人方麵遵照聖人之言,頂多你一人死,你一家哭。
但若在打仗方麵遵照聖人之言,那可就是成百上千條性命,成千上萬個家庭啊!
董卓繼續傾囊相授,將自己戎馬一生的經驗全部告知劉協——
“兵書不可不讀,但說到底,研習兵法不過是讓自己更加知兵。”
“若知兵,自不需要兵書。若不知兵,自然也不再需要兵書。”
“知兵者,經以五事便可知曉戰事的結果。”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知道了這五事,那就可以算得上一位真正知兵的人了!”
劉協經由董卓這次指點,隻感覺自己收獲良多。
但他還是自嘲道:“朕現在,果然還是一個不知兵的人啊。”
聽到劉協這話,董卓麵色古怪。
“其實……陛下也不用這般妄自菲薄。”
“一、二問雖然答得不好,但這第三問卻是讓臣耳目一新。”
“陛下之高見,遠非常人能及!”
“那篇《言兵事疏》流傳已有三百載,可卻無一人能像陛下這般解讀,當真可謂新穎!”
匈奴人強悍,單純就是因為老秦人厲害。隻不過後來匈奴偷了老秦人的東西直接吃成了個胖子,所以才可以和大漢掰掰腕子……
這個解釋,在董卓這個武將耳中,可比什麼“大漢有德,匈奴無德”順耳多了。
倘若有德就能戰無不勝,那守衛大漢邊關還要他們這些武將作甚?直接將那些名士大儒丟過去不就行了?
刀劍,在保家衛國方麵,那可比道德教化要強上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