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攪動風雨(1 / 2)

“何人?”朱肅問道。

“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黃淮黃宗豫。”黃觀道。

“黃淮?”朱肅一怔,旋即露出了然的神色。

“殿下……莫非聽說過此人?”黃觀有些訝異的問道。他這位本家聲名不顯,且一直在家鄉精研學業,還沒有進入國子監。他也是陰錯陽差,在上一次回返故國的時候,認識了這樣一位少年乾才。

也正是因此,他才會舉薦黃淮來參與朱肅的安南大計。黃淮少年老成,熟讀經史子集,有經世之誌,見識迥異同輩。偏偏又聲名不顯,最是合適不過。

難道自己在身毒的這幾年,黃淮黃宗豫已經聲名鵲起,乃至於周王殿下都聽說了他的才名?

這可不妙,若是已經有了名聲,難保安南人不會查出。那麼,就無法完成潛入安南的重任了。

“……嗯?噢,倒是並未聽說。”看到黃觀驚愕的神情,朱肅忙答道。黃觀舒了口氣,黃淮還未聲名鵲起便好。於是繼續道:“殿下,這位黃淮黃宗豫,雖聲名不顯,然其胸中,有經世之才乾。”

“且其知變通、有大誌,定能襄助殿下完成大業。”

黃淮黃宗豫,曆史上,是洪武三十年進士,任官期間通達治體,多所獻替,永樂年間任職內閣,掌製誥之大權,亦曾擔任內閣首輔之職。

論才乾,此人不下於解縉,論處世,更是曆經數朝,一直活到了八十三歲,在正統年間壽終正寢。

這樣一個曾經經過曆史驗證的,智商情商皆在線的人才,或許真能擔任好潛伏安南朝堂、攪動風雨的重擔。

“尚賓的眼光,本王是相信的。”朱肅決定嘗試黃觀所獻的計策。此行安南,與其他幾次大有不同。其他幾次,無論是在遼東,還是在倭國,都是讓自己武鬥。

而如今在安南,卻是要文鬥。武鬥靠的是兵力和裝備,而文鬥,沒有人才襄助,沒有人給自己搖旗呐喊,可沒法成事。

似黃淮這種幫手,自然多多益善。

二人商定了由黃觀歸國,去為朱肅征辟黃淮來到此處。隨後二人又就安南局勢聊了許多,黃觀突然問道:“既要征辟黃淮,則需告知他要到何處去尋殿下。”

“隻是不知,此間地名為何?”

這租界倒是未曾取名,黃淮又無官身,想來隻能由他自己設法前來。隻是這裡還沒有名字,若是想來,確實需要多耗費一番功夫。

如今租界已經漸漸建城,也該取個響亮的名字了。朱肅想了一想,遂道:“既如此,”

“便將此地稱之為‘武曲’罷。”

……

此地在後世名為海防,取自沿海設防之意。但在唐代,他卻有一個更加據有意境的名字。

大唐安南都護府,隸靜安節度使,武曲郡。

毫無疑問,這裡也是曾經的大唐故土。

但時移境遷,如今的這裡卻隻是“租界”,並不屬於華夏所有。但朱肅相信,這座“武曲港”,總有一天,定會恢複成它本該有的名字。

聞聽大明的周王朱肅,帶了幾名黎氏的子弟回返這個名為“武曲”的租界後,安南的諸多士族們,也都開始將自家的子弟送到了武曲港來,想要近水樓台,最先聆聽朱肅的教誨。

這個時代大明對安南的影響力,還是十分深遠的。不止是大明的商品被奉為一等,大明的學問,向來亦是被他們趨之若鶩。

新學開創者之一、大明的周王殿下來他們安南傳法,若是有士族沒有好生聽聞,日後比起其他士族來,甚至要矮上一頭。

自然,也有人是看朱肅年紀輕輕,打著駁斥朱肅、甚至是駁斥新學的打算來的。這些人中,既有人是打著這位周王殿下或許名副其實,若是將其駁倒,就能夠揚名立萬的心思。

亦或者,是猜出了黎氏欲圖以新學掀起安南朝廷黨爭,再以黨爭排除異己……故而,想要通過“擊敗”新學,來挫敗黎季犛的陰謀。

不過,新學的理論基礎,已經在劉伯溫、宋濂等大明大儒的嘔心瀝血之下,日趨完善。

安南文教並不昌盛,而安南儒門,又都如傳承許久的世家一般,安逸了太久太久。安逸則容易失去進取之心,他們想要駁斥新學,該是沒什麼成功的可能。

一個月後,武曲港更具規模,朱肅也正式宣布,在武曲港舉辦了第一次的新學講學。

安南的儒門子弟們從四麵八方湧來,想要聆聽來自儒家本土、大明天朝的教誨,本來尚算冷清的武曲港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變得熱鬨了起來,寬大的水泥大街之上,車水馬龍,人潮絡繹不絕。

倒是比安南的國都升龍城更加熱鬨些。

朱肅的講學亦非常成功,當然,為了他這一次遠赴安南,宋濂將許多的手稿文章,都交托給了朱肅,朱肅略略看過之後,不過是尋其中之一在台上照本宣科。

宋濂一生浸淫儒學,所著所思何其深刻,即便隻是露出一點,也足夠這些安南文人們聽的如癡如醉。偶有幾個人上台勉強挑刺,也大都站不住腳,甚至不用朱肅出手,就被黎氏子弟等著意巴結朱肅的文人給駁斥了下去。

這讓本來鬥誌滿滿的朱肅,頗感到幾分無趣。

“五叔。”在講學結束之後,李景隆找到了朱肅。“對這些安南人,您是不是說的有些多了。”

“新學,乃是我大明昌盛之底氣所在,乃強國之學。”他左右看了看,而後湊近了朱肅道:“安南狼子野心,若將新學傳授給安南,不會於我大明有礙麼?”

大明的思想改革,科學改革,樁樁件件,多源於新學……李景隆也是將門子弟,他的父親李文忠,就是老朱安排來準備對付安南的大將之一,他自然也知道些什麼。

朱肅竟然,在講學時對安南知無不言,傾囊相授,這讓李景隆頗有些心疼之感。

在他看來,好東西都該是大明的,而不能分享給安南這種潛在的敵國……

“……我亦想過,隻要隨便敷衍安南完事。”朱肅想了想,還是對李景隆解釋道。

“然對我大明來說,攻取安南容易,要治理安南,卻難。”

“若無法掌握安南民心,則我大明即便攻下安南,這安南一地,必然也是時叛時降,使我大明不得安寧。傳揚新學,是為我大明日後掌控安南做下鋪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