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4年六月,自朱元璋剿滅陳友諒舊部後,就一直沒有出去征戰,而是默默的屯田安民。
這一天朱元璋難得的空閒,就在後院裡叫兒子們過來,等朱標跟宋濂請假過來時就見老朱坐在凳子上拿著《中庸》在看,一旁的兄弟們都像是鵪鶉一樣戰戰兢兢的站在一旁。
朱標一笑,就走到朱元璋左側彎腰行禮:“兒臣拜見父王,今日父王心情不錯啊!”
“標兒來了,咱今天難得清閒,一些瑣事就推給李善長他們去做了!
“看來父王是要考考兒子們了?”
“哈哈哈,對,讀書是很重要的,咱小時候學不起,咱這些年就是打仗都請先生教咱讀書,
朱標對著老朱一拱手,然後便規矩的退到眾弟弟的最左邊。
他知道老朱這話不是騙人的,一般人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草根,家境貧寒,放過牛羊,當過和尚,也曾經乞討,後來通過農民起義建立明朝,但對他酷愛讀書卻知之甚少。
事實上,他小時候上過數月私塾,“既就學,聰明過人”,但終因缺錢輟學,隻得去給地主放牛羊。
父母雙亡後,乞討流浪淮西。淮西的遊曆,使朱元璋眼界大開,17歲重返寺院,“始知立誌勤學”,跟幾個老和尚學習佛經。由於根底淺,基礎差,有些書讀不懂,或不全懂,他就虛心求教,向有學問的人請教。
參加農民起義後,李善長、馮國用、陶安、夏煜、朱升、朱瀟、劉基等一批儒士前來投奔,他們引經據典,談古論今,幫他分析形勢,出謀劃策,使朱元璋進一步領悟到讀書的重要性。
於是,他更加發奮學習,“時乃尋儒問道”。每到一處,就設法招攬儒士,留置幕府,朝夕相處,講經論史。
同時,“令有司訪求古書籍,藏之秘府”。每天早起晚睡,擠時間。
登基後,還特在京師奉天門東邊設文淵閣,“儘貯古今載籍,置大學士員”。
他處理完公務,常抽空去那裡,“命鴻儒進經史,自批閱,終日忘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