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這種以民為本的仁政的理念,與朱元璋所加強的中央集權下的君主**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畢竟朱元璋信仰的是“君讓臣死,臣不死不忠”的理念,你儒士再大肆談論前秦儒學“君敬臣則忠,君不敬則臣叛”的理論,明顯就是往槍口上撞,難道咱對你不夠好,你們就可以隨便造反了?
三綱五常何在?倫理道德何在?君臣大義何在?
所以,朱元璋排斥孟子,正是因為他認為儒學宣揚的仁政理念,與當時的為政理念不同,故而必須鉗製天下儒士的思想。
宋濂這會都老淚縱橫了:“臣說完後,聖上大怒,言說若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
朱標表情有些尷尬,暴躁老爹想砍人怎麼辦,
宋濂接著說道:“臣勸了幾句,聖上卻沒有理會,還下令讓人去文廟撤了孟子的牌位,老臣沒有辦法了,這才急忙趕來東宮,還請殿下去勸一勸吧。”
朱標也不想看宋濂哭泣的模樣了,自己老師從來都是儒雅大氣的模樣,他還是第一次看見宋濂流淚。
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這件事傳到士林,宋濂這輩子的清名就毀了,他們可不會管什麼其他的,隻會說宋濂這個皓首匹夫,妄為大儒,君前奏話竟然把孟子的牌位都保不住,應當以死謝天下!
朱標勸了幾句,然後讓劉瑾送他出宮回家休養一下,實在是老頭氣都快喘不勻了。
朱標回到文華殿拿出孟子,隨手翻看了幾頁,他覺得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朱元璋不是莽夫,他是一個合格的帝王,不可能因為一時之怒就就去動文廟的牌位。
這讓他想起了他還在草原征戰的時候發生的事情,朱元璋曾在一次朝會中下詔說:“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也就是說,祭孔大典的實施範圍,僅限於曲阜一縣即可,不必傳至其他地區。”
結果就是朝野大嘩,當時的刑部尚書錢唐直接奏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
其餘人等也是輪番上奏,其中宋濂也是積極參與,最後朱元璋收回了這道詔令,而且朱元璋也沒有怪罪任何人,包括錢唐,還把他調任為右都禦史。
朱元璋看不慣儒家這他是知道的,但是沒有想到這次會突然發難,孟子雖然比不上孔子,但也是儒家亞聖,被天下文人士子推崇了許多年了。
朱標搖搖頭,還是覺得去跟自己父皇談一談比較好,於是就領著人往禦書房走去,到了門口讓人稟報後就看見毛驤走快出來,看神態很緊急,匆忙的對朱標行了一個禮就快步走了出去。
劉瑾留在外麵,朱標自己走了進去,就看見朱元璋背負著雙手在屋內站著,朱標躬身行禮:“兒臣參見父皇。”
朱元璋看著兒子說道:“宋濂去你哪兒了?”
朱標挺起腰杆說道:“父皇這次屬實是嚇到他了,宋師哭的涕泗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