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朱標都寧願今年草原風調雨順無災無難,他們現在是潑皮破落戶,而大明正是塵儘光生欣欣向榮之勢,朱標哪裡舍得用精美的瓷器同缺口瓦罐硬碰硬,那贏了也是輸了。
隻是無可奈何啊,總不能為了不讓蒙古不犯邊而用大量的糧食安撫他們吧,那樣的話與宋朝有何區彆?
朱標丟不起這個人,老朱更是如此,他寧願戰死沙場都不會容忍這件事的發生,那樣將對大明的國朝聲望產生巨大打擊,百姓離心離德士紳野心四起,大明將失去堂皇正統鎮壓天下的威望。
何況大明也根本擠不出能供給草原的糧食,除非立刻派兵強征百姓士紳的口糧,否則區區秋收的賦稅糧食根本不夠。
如此一來矛盾就無法調和,戰爭也無法避免,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也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必然矛盾。
農耕文明的經濟特征是自足,經濟上的自足可以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精神特征是靜定和保守,不求空間之擴張,惟望時間之綿延,其文化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質樸厚重、沉著穩健、崇尚和平為特征,積累深厚,兼容性強,是一種內容廣泛的文化集成。
遊牧民族的經濟特征一是單調,需要貿易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二是不穩定,遇到天災馬上麵臨生存危機,經濟上的不足不能穩定解決生存問題,更不能解決發展問題,動和進攻成為其精神特征。
其文化以流動進取、崇尚競爭、內部團結、富有戰鬥性、侵略性和財富觀念為其特征,文化的廣度和厚度,都與農耕文明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若是光輪戰鬥力或者戰爭**來說,遊牧民族南下,越打越富,一路劫掠,補給不成問題,而農耕民族北上,越打越荒涼,隨著供應線的延長,供應變得越來越困難。
遊牧民族掠奪人口的牲畜和財產,輸了也沒什麼損失,農耕文明就是贏了也沒有什麼好處,俘虜少,沒有有用的戰利品,占領的土地也不適合耕種,隨著戰爭的延長,士氣越來越低。
這也就是為何曆朝曆代都以山河地利留駐長城防線,希望做到千古胡兵屈仰止,萬重血肉鑄安寧的目的。
在長城這種線狀邊境防禦設施之內,曆代王朝又修建了大量封閉形的城池防禦係統,綿延萬裡的長城和從北往南先後修建的大大小小數不儘的城池,是農耕民族保守心理、防禦心理淋漓儘致的外化。
隻可惜長城作為中原王朝防禦心理的物質存在,其作用終究是有限的,長城出現之後,從秦漢時進攻中的勝利,到唐朝進攻後的和平相處,再到宋朝退卻中的徹底失敗,長城竟然成了外族的防線。
何況長城就算能抵禦外敵,又豈能遏製內亂呢?
禍事起於蕭牆之內,危牆覆於累卵之間。
所以朱標一直反對朝廷耗費大量資源修築長城,早在他率兵收複燕雲十六州之後,朝中就有不少大臣上奏,提議以亦集乃舊城、大寧衛開平衛及東勝衛三個重鎮為倚仗,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連接舊城等。
其實說到底還是要鑄長城,希望能將蒙古永遠壓製在草原,就算他們來犯,也能以高牆遏製其騎兵之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