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高啟(2 / 2)

大明第一太子 夜星月語 4293 字 10個月前

第二天一早朱標起身梳洗過罷就去上了早朝,一切都按著往常的規矩進行,就在要下朝的時候禦史楊嘉突然站出來拜倒在地:“啟奏聖上,臣有本奏!”

正常的諫言彈劾都該是提前上書過的,朝廷不是菜市口,沒有胡亂攀咬的道理,朱標目光迅速的掃過下方的幾名大臣,但他們同樣是一臉意外,根本看不出什麼。

不過這也夠了,都看不出也就表明了某些問題,看來誰也不想跟此事牽扯上任何瓜葛,朱標收回目光肅立。

朱元璋神情淡漠的開口道:“講。”

楊嘉起身正色道:“微臣要彈劾蘇州知府魏觀以及前翰林院編修高啟、王彝等圖謀不軌有不臣之心!”

圖謀不軌有不臣之心,這若是落實了可不是貶官去職的小罪,是要滿門抄斬的,武勳那邊摩拳擦掌蠢蠢欲動,他們才不管真假是非冤屈與否,就等著請命去緝拿叛逆好立功勳了。

而文臣那邊就是議論紛紛了,魏觀高啟王彝可不是一般人,這都是文壇大家士林名士,怎麼可能牽扯到這等事情。

同為禦史的趙成出列朗聲道:“聖上容稟,據微臣所知蘇州知府魏觀年近古稀之年,而高啟王彝都不過一介書生如今連個官職都沒有,就憑此何以圖謀不軌?”

高啟乃是能與劉伯溫宋濂齊名的大家,在朝中也是有知己好友的,立刻就有不少人出言附和,不過他們都沒注意到皇帝眼中的寒意更甚了幾分。

朱標垂目不言,知子莫若父,知父莫過子,若是僅牽扯到魏觀其實不算什麼,但莫名其妙扯上了高啟王彝就讓朱標有些了然了。

朝廷缺官少才,不僅是人才難得也是由於不斷的肅清吏治的緣故,每年因貪汙所殺的官員不知凡凡,就在這等情況下依舊還是有不少士人再給老朱添堵。

拒不接受朝廷征辟委任的士人從洪武元年起就頻出不窮,有的是自認為元朝子民,不該投效新朝,有些認為官場黑暗自命清高不願沾染汙穢,也有些厭憎朝廷治吏森嚴拒不出仕。

緣由各不相同但抉擇都是一致的,但這些在皇帝眼中就是亂臣賊子,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父願意用你,焉有做臣民違抗的餘地!

高啟王彝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了,高啟早先曾效命於張士誠為幕僚,開國之時朱元璋特意下詔征辟以修纂修元史,起初也是推拒再三還是宋濂去親筆信才將其說服。

高啟年少成名天才高逸,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其於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振元末纖穠縟麗之習而返之於正,名聲顯著於天下文壇。

如此奇才誰能不喜,《元史》編纂完成後朱元璋就想提撥他為戶部右侍郎,但高啟固辭不受堅決請求能允其辭官還鄉,最後被賜金放還。

王彝也是一樣,以布衣召修《元史》,旋入翰林,以母老乞歸,賜金幣遣還。

這兩人就仿佛開了個例子,去年一年借口辭官的官員足有二十餘人,有些被賜金放還也有的被斥責留任。

由此可想而知皇帝的怒火了,朱標能想到的朝中心思敏銳者自然也有想到的,於是就出現了頗為有趣的一幕,慨然進言為魏觀高啟說情的神情激憤,剩下的都是垂首肅立不發一言,生怕引火燒身。

等開脫的人都說完了禦史楊嘉才繼續開口,這此就是主要針對高啟了,將其昔年所做之詩詞細究解讀,自可得其對朝廷不滿之心。

就比如《太白三章》之三的一句“新豐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在此新朝初立的時候,意向所指是何等人也就不言而喻了。

…………………,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