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隻守不攻(1 / 2)

救世秦皇 塵心追月 6991 字 9個月前

嬴政看著景凡,說道:“你們未能解開的這些內容,寡人會想辦法,待弄清楚之後,便交給你們。到時你們所有的工匠便一同解讀吧。”

“王上是說,對於這兩個卷軸的研究,已經不僅限吾等十人了?”景凡問道。

“當然,與九鼎比起來,這根本算不得什麼秘密,所以不用藏著掖著。”嬴政很坦然地說道。

“是,王上。”景凡回應道。

提到九鼎,嬴政似乎想到了什麼,略微思慮了一下便說道:“等你們完成這兩項的任務,寡人計劃將九鼎從呂府移出,讓你們接著研究,你看可行嗎?”

景凡沒有想到嬴政會提及九鼎之事,也是略微思量了一下才說道:“王上,依下臣看,這塗料與九鼎外表的那層塗料極為相似,很可能就是同一種。若真是如此,那吾等對九鼎的困惑,便解開了大半,至於九鼎內部是什麼樣的結構,想必不將九鼎破開,是不得而知了,除非王上還有關於記錄九鼎的這種卷軸。”

景凡用手指了指桌麵上的兩個卷軸。

嬴政看著這兩個卷軸,想著景凡的話,腦海中閃過一絲明悟。

周武王陵中的東西,一直在引導著他仿製一些東西,最後的要求也是原封不動地複製周武王陵。而沒準複製九鼎的要求就在那九層的其中一層。

九鼎外層的塗料已經快被破解了,關於九鼎的仿製任務,難道還會遠嗎。

想到這裡,嬴政看了看李斯,眼神頗有含義。

李斯卻裝作沒看見,將臨摹的棉帛收了起來,又將兩個卷軸分彆卷了起來,規規矩矩地放在了桌麵。

嬴政又看向景凡,問道:“關於九鼎,你們都知道多少?”

“在下臣看來,九鼎雖然很是神秘,但畢竟是造出來的東西,再神秘也會有跡可循。”景凡說道,“當時在呂府,吾等確實是一籌莫展,但跟隨王上來到此地之後,通過仿製陶俑與研究卷軸,吾等時常也討論起九鼎,對其神秘感卻減少了幾分。”

此一時彼一時,景凡等人對九鼎一事本就耿耿於懷,如今通過製造陶俑,研究卷軸,特彆是那些塗料,所以對九鼎有了新的認識。

接著,景凡將當時眾工匠在呂府以及其它地方研究九鼎的過程,繪聲繪色地說給嬴政聽,其他的幾個工匠還時不時的進行補充。

大體的情況,嬴政早就在呂不韋的口中得知了,但具體的細節卻不得而知,畢竟呂不韋沒有親手研究過九鼎,而景凡的敘述卻要詳儘得多。

嬴政的腦海中始終浮現著九鼎的畫麵,每一個鼎的樣子陸續地出現,包括鼎的表麵那些符號和條紋。

李斯聽的也很認真,不再是滿不在乎的樣子,像是在從景凡的話語中找尋著什麼。

嬴政隻是聽著,沒有問任何問題,因為他知道,即使問了也得不到答案,而且目前將心思放在九鼎之上,還為時尚早,畢竟中間還橫著一個呂不韋。

待景凡將想說的說完之後,嬴政似乎又改變了主意,反而顯得不很在意起來,說道:“九鼎的事,便暫且擱淺吧,還是老規矩,你們不要對任何人提起。”

景凡本以為將研究九鼎的過程全盤托出,會引得嬴政與十來個工匠討論一番,最起碼也會提出一些問題,卻沒成想嬴政直接選擇避而不談,而且還讓他們這些工匠直接封口。

景凡本想問些什麼,但在看向李斯的時候,隻見李斯輕輕地點了點頭,話到嘴邊,便咽了回去,隻是拱手說道:“下臣尊王命。”

李斯對嬴政說道:“王上,大婚之時,需要何種物件,不如都彙集起來,然後交給趙高,再由趙高負責督辦此事,與景凡協同完成此事,如何?”

嬴政點點頭,說道:“是該有個人來主管此事,去派個人,將趙高叫進來吧。”

“還是下臣親自去吧。”景凡說道。

嬴政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景凡出門去叫趙高,嬴政則又向另外九個工匠問詢了些家事。

包括景凡在內的十個工匠的家眷已經陸續抵達鹹陽了,由於景窯還沒有徹底修繕完畢,所以都被安置在最近的驛站中。與家人團聚,眾工匠彆提多高興了,都時不時的感謝秦王的恩德。

說說聊聊中,趙高跟著景凡進了大廳。

趙高本以為嬴政是處理完了事情,叫他進來安排馬匹回城的,卻聽嬴政直接說道:“趙高,從今日起,你便全權負責寡人的大婚督辦,以及與景窯的銜接,可否?”

趙高先是一愣,幸福來的有些突然,反而有些不知所措,慌不迭的叩首謝恩。

嬴政讓趙高帶著二更,三更暫時留在景窯,落實餘下的細節,待事情銜接完之後再回宮。

李斯又交待了兩句,便跟著嬴政出了景窯的大門。

二人飛身上了馬,便直奔著鹹陽城的西門而去。趙高與景凡等人施禮送走了嬴政,便回屋商議去了。

其實嬴政帶著趙高、二更和三更而來,心中早就做好了打算。景窯需要人監督,大婚也需要人督辦,無疑趙高是最合適的人選,隻是之前沒提前告訴趙高而已。

“先生,咱們去趟文擂居吧。”嬴政說道。

“即使王上不說,微臣也想提醒王上,該去文擂居看看了。”李斯說道。

嬴政看了看李斯,問道:“司馬鴻回來沒有,五穀原種培育的怎麼樣了?”

“回王上,司馬大人傳來書信,說南部的巴蜀地區已經安排妥當,不日就會歸來,在鹹陽附近安排完之後,再去往北方,繼續落實培育穀種之事。”

南方的耕種時節來的要比北方早一些,所以司馬鴻是先從南方的巴蜀地區開始運作的,然後向北逐漸落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