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總說,大梁就是今天的開封,從大的方麵沒錯,但細究起來還是有講兒。
今天開封這個地方,在魏國沒有建都之前是一片荒涼之地,附近隻有一個小村,叫啟封,是鄭國建的一座糧站。到漢朝以後,人們把啟封這個地名給了大梁,又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諱,改名“開封”;而那個真正的開封,幾經改名,今天稱為“朱仙鎮”。最著名的故事大概要算《嶽飛傳》中“八大錘大鬨朱仙鎮”了,很不幸,那是虛構的。
不知為什麼,三家分晉後,分肥最多、國力最強的魏國看上了這個地方,花大力氣在河邊的平原荒地上建起高大的城池;還從濟水引水穿城而過,方便水路交通;又從黃河引水成圃,灌溉了城外大片土地,讓大梁成為良田萬頃、交通便利的大都市。這是不到九十年前的事。從那時起,開封雖然一再被埋入黃河泥下,卻一再原址重建,直到今天還是中原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據曆史學家考證,今天的開封,城市布局和二千多年前的大梁並沒有什麼不同。從金明大道至鐵塔公園,大致就是大梁城的範圍,而今天開封故城大致是梁王王宮。大梁城周圍最好的田是圃田,在今天鄭州,地名還叫圃田。在圃田外,魏國修建起長長的河堤,平時防水,戰時可充當防禦工事。
從長堤到大梁城大約九十裡,中間是魏王打獵的囿中,就是今天的中牟縣;從囿中到大梁路途還遠,中間設有一個驛站。鄭安平就在這個驛站裡當差,稱為“驛卒”。
驛卒是個不大不小的差事。大凡迎來送往、上情下達、公文傳遞,……一乾雜事都要做。不過古代地廣人稀,事情少,當驛卒還是清閒的時候多。
驛站一般配五人,與軍中一伍相當,其中一人為驛吏,即站長,其他四人為驛卒,輪流當差。今天當值的是鄭安平。
他還記得,從囿中接力的那名武卒跑進驛站時,喘得上氣不接下氣。他一麵掏出一段由竹片刻劃而成的符節,一麵喘著粗氣,話說不成句:“傳…,芒卯…將軍…戰敗,秦軍…秦軍將至!”
驛吏接過符節,粗一查驗,認為無誤。即示意鄭安平準備出發。鄭安平匆匆穿上草鞋,披上皮甲,挎上水瓠(葫蘆),抄起手戟,從驛吏手中接過符節,即向大梁西門跑去。
從驛站到大梁西門大約有三十裡,鄭安平必須在一個時辰內跑完這段距離。
應該說,自從鄭安平當上驛卒以來,已經有日子沒這麼跑了。但自從去年新君即位,好像就有些不順。去年傳來消息,秦將白起攻打魏邊縣,他這麼跑著傳遞過文書。但秦軍並未進到大梁城附近,軍情也沒有這麼緊急,不過是幾個城池被打破,有些損失一類。但這一次不同。魏將軍芒卯已經戰敗,秦軍幾乎馬上就要出現在大梁城下了。
“秦軍還有多遠?什麼時候會到?會攻打大梁嗎?還是把大梁周圍掃蕩一空?我會不會也要和秦軍乾上一仗?”鄭安平一邊跑,腦子裡忍不住胡思亂想,一個個問題自己冒出來,弄得他自己都好笑,也很煩。特彆是當他想到有可能要親自和秦軍交手,就有說不出的焦躁。
“孺子!你是武卒,秦兵不過是農夫,有什麼可怕的!”鄭安平在心裡安慰自己,但這並不能壓抑下自己對秦軍的畏懼。傳說中的秦軍,個個不怕死,打仗按所砍下的人頭計功,勇猛的,一個人身上可能掛好幾個人頭,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戰。他在心裡想象著,一群不要命的人一擁而上,以自己的武藝能夠擋住幾下。
“不管能擋幾下,最後要死就是了。”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悲觀的。然後他看到了高大的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