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隊接近了城門,城門隆隆而開,千斤閘升起。由於圍觀的人較多,城門門衛把他們分在兩邊,中間留出一條道來,自己則守在這條臨時道的兩側,準備隨時驅離任何敢於進入的人。
幾乎是突然間,人群中伸出許多條打狗棍,準確地擊中了武卒們的後腦,武卒們一聲沒響就倒在地上。剛剛追上隊伍的須賈清楚地看到這一切,大驚失色,剛開口要喊叫,就被一名大漢捂住嘴巴,挾持著摔到車上,耳邊聽到有人低喝:“大夫勿憂!”就在這同時,使團的全體成員都遭到襲擊,他們都被封住口,壓倒在輜車上。這群人迅速接管了車隊,一聲呼嘯,車隊迅速從緩步變成快步,再變成馳步,衝出了城門,車後麵還跟了一大群衣衫襤縷的乞丐,飛奔著跟在車隊後麵出了城。
城牆上的守軍立即發現情況不對,迅速放下千斤閘,並大聲叫道:“關城!關城!”卻久久未聽到回聲,下來一看,發現門衛都倒在地上,周圍還圍著看熱鬨的人。一名守軍抓住一人問明情況,趕緊上城報告,也嚇了隊長一跳,帶人下來,一邊驅散圍觀的人群,一邊派人向大梁門衛和自己的上級報告;等到還在門房內飲酒的魏齊得到消息,出來察看時,現場已經隻剩下昏迷不醒的十名武卒了。魏齊急得跺腳,叫道:“使者遭劫,如何是好,如何是好!”急匆匆跑回宮內,向魏王報告。
從魏王那裡出來,魏齊心中有了底:龍陽君冷冷地道:“城中能一擊而倒武卒者,非魏公子門客不能為也。”魏王於是命魏齊主理此事,總之一條,要長自己誌氣,滅敵人威風,絕不能因此而損傷城內的士氣——現在守城比什麼都重要。
魏齊出了宮,遠遠看見芒卯在大梁門外調查情況,立即找人告訴芒卯,自己要過府議事,讓芒卯在府中等候。然後回到家中慢慢吃過飯,備了車,往芒府而來。
出事時,芒卯也在城上巡哨,但重點是城南麵向秦軍的一側。當城衛向他報告西門遭敵襲的消息,他幾乎暈厥,但立刻發現不可能:自己沒有發現秦人有任何突襲大梁的舉動。他立即帶領門客和衛隊趕往大梁門外。找城衛詢問了情況,也不得要領;命人找來周圍百姓詢問,發現所有圍觀的人都不知蹤跡,而找來的人幾乎都沒有圍觀。芒卯發現守城的衛兵已經驅散圍觀的人眾,氣急敗壞地狠狠罵了隊長一頓,但在大梁城內,不知道這名隊長是不是有來曆的,沒敢動手打。被打昏的武卒還沒有醒,芒卯下令將他們先抬回房內,醒後審問。
由於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情報,他也不敢入宮,不知道如何報告。正在為難之際,魏齊派人來告訴他少時造府拜訪,知道是為了此事,急忙回府,先與門客們商議,免得到時束手無策。
經過一番討論,芒府也得出同樣有結論:這一定是信陵君門下所為,在大梁城內,有此心,有此膽,還有此能力者,惟此一家,彆無分店。得出這一結論後,芒卯的心情並沒有放鬆,反而更沉重了:信陵君府上如果有事要出門,隻要給自己一句話,難道自己還能駁回嗎?自然是應喏!但信陵君府寧願這麼鬨一出也不找自己,這明顯是不把自己當自己人,甚至是故意搗亂了。——這是為什麼?
他把這個疑問拿了出來,得到門客的一致回答:主公自認與信陵君無隙,但在旁人眼裡,信陵君是在主公打了敗仗後,接管軍隊指揮權,並穩定了局勢的人;但這敗軍之將不僅未受到懲罰,反而爬到信陵君頭上,成為抵禦秦軍的總指揮,直接領導了信陵君,誰能咽得下這口氣!
門客們的回答是委婉的,但意思十分明確,這讓芒卯一肚子氣還無處發泄:原來在世人眼中,我竟是這樣的人?難道不應該是這場敗仗本來就無可避免,反而提前揭露了秦軍的偷襲?魏王不僅不追究失敗之責,反而把對抗秦軍的重任放在我的肩上,這不是代表了魏王雖然年輕,但也有識人之明,知道如此危局,非我芒卯不能解也?
一念及此,芒卯竟然不自覺地在心中產生了一種得遇明君的感恩:看來魏國還可以多待幾年,不必急著找後路;在魏王和信陵君之間,可以略偏向魏王一些,壓一信陵君的權勢。他看了看麵前的門客,值得交心的幾乎沒有,自己心裡的話自然不能說出來;而且這些人雖然委婉地道出,但很明顯,這些話就是這些人的心裡話,他們也很明顯地把自己看著是一個被不知好歹的昏君推上風口浪尖的可憐人,一個失敗者。“朽木不可雕也!”芒卯憤憤地想,那群人跟著自己這麼多年,沒絲毫長進,連對自己的信心都沒有!要不是還沒有合適的人選,早把他們給踢了。
心裡雖然這麼想,但臉上還是一副誠懇:“多承先生們指教,頓開愚魯。勝負乃兵家常事,以一時成敗而論,真小人之見也。然道不同不相為謀,亦不必解釋。少時魏相至,必也商議大梁使者遇襲事,先生必有以教我!”
門客們皆道:“推之於信陵君可也。”
芒卯冷笑道:“不可。責之信陵君者,揣度之辭耳,焉得議於廟堂之上!願得其次!”
門客們又道:“可推之於有司,以儘其情!”
在大家的一片議論聲中,車右先生突然道:“使者遇襲,乾係非小,焉得不救其性命且謀之遠乎?反汲汲於為所者,何也?”
芒卯拱手道:“願聞先生之教!”
車右先生道:“須賈大夫,魏王中大夫也,總理外事數年。今者使韓,負家國重任。一旦遇襲,曾無隻兵匹馬相援?何也?”
芒卯道:“大夫遇襲,本非外敵,乃內賊也,自有有司處之,其奈將軍何?”
車右先生道:“大王授將軍以斧鉞,誓言‘閫之外,將軍主之’,將軍豈得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