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離華陽(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632 字 7個月前

龍陽君看也不看張輒一眼,拉著信陵君上了台階,在堂前立下,小聲道:“王聞公子歸,喜不自勝。欲即見之,然名不正,言不順,恐敗公子之計。特命臣相探,以慰王之念!”

一陣感動湧上信陵君心頭,他強壓住激動的心情,儘量平靜地對龍陽君道:“臣感王厚遇,效命疆場,幸得全身,皆王之庇也。兵事蹉跎,臣之罪也!”

龍陽君道:“王言,信陵君孤懸邊邑,城薄池淺,然臨強敵,逢大陣,堅持不退,國賴以安。功其大也!”

信陵君道:“王之大恩,臣何以報。”

龍陽君道:“王恐公子有言難言於魏相,乃命臣官領公子諭,但有所需,儘言不妨。”

信陵君道:“臣感王恩,無以為效!既已歸國,諸事齊備,願王勿以賤體為念。臣恨不能早見王,麵領教諭!但以華陽為念耳。”

龍陽君道:“王言,公子處事皆當,王甚善之。若無他言,臣請退!”

信陵君道:“勞動君侯,於心何忍!”

龍陽君道:“臣承王深恩,效力之不逮,何敢言勞!”兩人同下台階,相互禮辭,家老直送出後門。

龍陽君的到來,時間不長,三言兩語,傳達了魏王的致意。兩人回到暖閣,複解衣而臥。信陵君向張輒轉達了他與龍陽君的對話。張輒不敢接言,隻是默默地聽著。但心中疑惑:為什麼魏相和魏王沒有一個問信陵君為何要以這種方式回國呢?他本來準備了許多解釋的話,竟然一句也沒有用上,這反而讓他起了疑心。隻不過這疑心指向了魏相和魏王,如果不是可以信賴的人,是絕對不可以說出口的——哪怕是信陵君!

信陵君回到自己家裡,心中的警惕徹底放下,積攢的困倦迎麵撲來,很快就進入夢鄉。張輒則將自己的疑慮一遍遍思索,如果對手真的是魏相和魏王,君上要如何應對才能轉危為安?大梁尉的態度給了張輒一絲安慰,以大梁尉的眼光,信陵君公子進了大梁,應該就安全了。但張輒仍然不敢鬆心,畢竟如果什麼都不做,信陵君不會自動得到安全的。但從哪裡做起呢?

第二天,晉鄙大夫在早會上出示了王諭,宣布信陵君公子歸國,華陽大軍由自己暫管。信陵君所服之節鉞,全都轉給了晉鄙。吃過早飯,一百門客出發,到圃田城駛回存放的車乘。一路上的景致,令一眾門客唏噓不已,特彆是那座小城:現在全部精壯都被征到軍中,城中隻有老弱婦孺,四門緊閉,一片寂靜。

從圃田回來,已經是日昳時分。九十多乘車,近四百匹馬,遠非華陽小城所能承載。於是四大車行、華陽城廣場,乃至華陽尉府,都堆滿了馬匹。華陽尉得到消息,從後宅出來,要見信陵君,被告以信陵君正忙於公務,無睱相見,仲嶽先生見了華陽尉,轉達了魏王的諭旨,宣布梁尉公子被晉鄙將軍指令代行後軍將,軍將府就設在營中,華陽尉府明日騰出,華陽尉就可以不必隅居於後宅了。

居於白氏車行的先生們,在最後時刻把最後一片名冊抄完,梁尉公子到車行,清點了所有文牘,確認無誤,命原戍衛白氏車行的武卒繼續守衛這些已經完工的文牘,直到晉鄙大夫派人接收。

自從信陵君派人從大梁和鄭取回藥材後,傷營的傷員又有一批好轉的,但乃有幾名難以救治,其中一人已經死亡,屍體就地掩埋。晉鄙大夫令剩下的傷員仍歸各營,準備遣散;醫者也歸各營,傷營就此解散。

唐氏諸人也被邀請同歸大梁,他們的輜車用來裝載諸先生的行囊——雖然出來時身無長物,但在華陽城住了一個月,誰能沒點行李呢!仲嶽先生特彆讓車行準備了一乘安車,套了一頭騸牛,牽進城來,準備第二天給小奴母子乘坐。又找司莽要出梁西驛的驛卒,明天負責保護這母子倆。

跟著須賈大夫到鄭國的門客們被召回,隨行的牛車裝滿各種貨品。

眾門客全都放棄職司,在華陽的最後一頓晚餐被放在城北廣場上,集體聚餐;唐氏車夫、梁西驛的驛卒。由於隻有三隻鼎,六百名先生圍成一圈,廣場正中三隻鼎沸騰著,飄散著粟香。一鼎粥儘,再煮一鼎,這頓飯隻吃到月上東天。眾門客心情複雜,既感劫後餘生之幸,又生離彆之愁悵!最後,每位先生還分到一袋餱糧:明天晨起沒有熱食,但以餱糧為食。

華陽城如此熱鬨,自然傳遍整座軍營,於是第二天全軍都知道信陵君公子將歸國,戰事即將結束!

眾先生收拾好東西,幾乎沒有時間睡覺,就響起了聚軍的鼓聲。吃過剛剛備好的餱糧,一眾人等備車啟程。

三十乘革車在前麵開路,兩翼也各安置了三十乘革車,把一眾牛車和步卒護在當中。眾人並不著急,隻緩緩而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