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祿道:“煮棗近陶,諸公於之,其利實多。溫雖大,得利者少。故魏人多願以溫易煮棗也。”
鄭安平有些不安心,問道:“秦得南陽,其狀究竟若何?”
張祿道:“秦斷南陽,是擊三晉之要也。三晉折其半,其死可待矣!”
鄭安平道:“既關社稷,諸公何不諫之?”
張祿道:“肉食者鄙,諫必難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失煮棗,有利社稷,不利宗室;失溫,不利社稷,而宗室無損。汝為諸公,孰取孰舍?”
鄭安平道:“此朝堂之事,先生何如示諸指掌?”
張祿道:“朝堂、草莽,本一無二。觀其旨趣,則知之矣!”
鄭安平道:“先生能言其詳否?”
張祿道:“此易知耳!秦索魏地,必也邊邑也。秦與魏,相通者少,不過南陽與陶耳,其城亦不過煮棗與溫矣。又何難哉!”
鄭安平道:“先生真示天下於掌指矣!”
張祿道:“公子其言營中之狀!”
鄭安平道:“營中之狀,焉得有他,不過早起列隊,夜來高眠耳。現天寒,夜難眠也,惟圍火堆,坐待天明。”
張祿並沒有輕易放過,問了許多細節,鄭安平一一作答,有時說得情緒激動,有時又說得悲傷欲泣,種種情感,儘情發泄。最後竟不知不覺中在廂房睡著了。
張祿緊了緊胸部的束帶,在鄭安平旁邊躺下睡了。
次日醒來,鄭安平不等吃早餐,就趕往梁西驛。另三人整好裝束,見鄭安平來了,道了乏,各自回家。鄭安平各房轉了轉,把燈添了油;到倉下清點了糧秣。算算日子,離關下分例還有三天。他想著原來的驛吏麻三已經戰死,剩下四人中,自己年齡最長,資曆最深,倒是很有可能接任驛吏一職:這意味著上了一個台階!從此不僅有一份薪資,還可以吃住在驛舍中,花銷也少了很多,也許用不了多久,就能將自己失去的長戟補回來。
想到這兒,他冒出一個念頭:主動到西門尉府報告麻三的死訊,並申請下月的分例。念頭一起,竟然壓抑不住。他甚至等不及安裝好手戟,隻把手戟上的戈緊了緊,整整裝束,關上門,懷了節符,拎著這柄“手戈”就往西門而來。
鄭安平想著自己好像有些日子沒有儘興地跑一陣了,現在天氣還不冷,精神狀態良好,何不跑一跑。就一路小跑著,奔向大梁。
西門尉雖然帶兵不多,但卻是校率級的官員,平時並不到崗,有時通常由各西衛代報。鄭安平到了西門,守城的武卒自然都認得,便攔下問事。鄭安平道:“麻三兄陣亡,特來報損,並告糧儘!”
守城的武卒把鄭安平帶到城門上,報知此事。什長自然也沒什麼彆的話,讓他去西門衛所報告。
西門是大梁的正門,一進門,正對著是大梁門,中間沒有任何其他建築。西門衛所隻能很可憐地和西北門高門衛所挨著。
沿著城牆走向高門,首先見到他的是戍衛高門武卒。相互見過,問明情況,把鄭安平指到西門衛所來。在一所大院子裡,西門衛很嚴肅地接待了鄭安平,問明情況,西門衛道:“梁西驛已為魏公子信陵君所征用,虎符未還。兄當往公子處告亡,並關糧秣分例!”
聽到這一消息,鄭安平恰似一盆涼水兜頭澆下,渾身都冷了半截:要去找信陵君?就自己?信陵君是來館驛祭祀過,可那時能請信陵君交還虎符,撥給糧秣嗎?現在?怎麼找?
西門衛道:“聞得信陵君尚在大梁門開府,兄其往訪,或得一見!”
鄭安平哪裡敢!隻道了謝,便出來。要是這虎符信陵君不還了,自己這一眾兄弟不就連武卒的身份都保不住了,自己還想趁機再進一步,當上個驛吏呢!
怏怏地回到西門,向戍衛的武卒們訴說了這不公平的待遇。當下就有武卒慫恿鄭安平去大梁門找信陵君,鄭安平打死也不敢。最後還是什長出了個主意,道:“晉鄙大夫今日回國,必經大梁門。兄其攔車鳴冤,或有道理!”
鄭安平一聽,這個辦法雖然也有些冒險,但總比去闖大梁門靠譜點。心存感激道:“願於門樓觀大夫之歸。他日得保首級,必有報也!”
什長笑笑,就和鄭安平一起上了樓。
大約等到午後,遠遠地望見一帶塵土往西門而來。什長道:“大夫至矣,兄其行矣!”
鄭安平連忙下了城樓,出城門等待。不久,果然一隊車隊駛來,在百步之處停下。當先一乘車駛出五十步再停下,車右下車,往城門而來。鄭安平認出,此人乃是簫間先生,連忙衝出來道:“先生救我,先生救我!”
簫間嚇了一跳,怎麼自己剛到,就遇到求救的了?定睛一看,見是鄭安平,忙問道:“公子何事?”
鄭安平道:“微賤等乃梁西驛卒,複為君上所征,追隨左右。今複歸驛,乃向西門報麻三兄之亡,及應關糧秣分例等項。豈意虎符猶在君上處。微賤何人,敢入宮城!今彷徨無計,惟請先生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