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執帚(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944 字 7個月前

鄭安平道:“前者書籍,或有四五家在農籍,寧無農者?”

城主道:“所謂農籍者,非實業農也,蓋虛得其地,而種於城主之家。”

鄭安平道:“管邑棄農而業商,知者以為盜賊公行,不敢自富以招寇。但業商者,財不入邑,賊不侵也。若以先生之言,管邑四周並無盜賊,何力農者少?”

曹包遲疑道:“華陽之卒不出華陽,乃偽為盜賊乎?”

鄭安平道:“吾觀城主,所言多虛而不實,莫非有詐?”

曹包道:“城主主管邑,業已三代,根深柢固,難可動搖。若其不樂為農,暫且由他。吾已托之為募農者,其若不然,吾自他邑募之,必無他言。”

鄭安平道:“先生之言是也。”

下午,城主送了四名健婦和四名八九上十歲的孩子過來。由於已經看見鄭安平等在管邑不遠處勞作,故直接帶著人過了橋。到鄭安平麵前停下道:“適得管丞令,命送執帚者數人。此四者,乃城中忠樸之輩,皆母子也,其體尚健,可供役使。但得一粥一飯足矣,並無他值。”

四人停下手,看向四人。四名婦人皆麵容憔悴,身體瘦弱;四名孩子也都形容矮小,頭大體小。一看便知是長期衣食不周。

粟兄問道:“汝四女來城,奈何無夫相伴?”

城主道:“此四女之夫皆失散無著,寄於夫家,艱難度日。聞大夫選執帚,吾乃思之,是四女失所依托,若得為大夫執帚,而得衣食,亦為積善。”

粟兄又問道:“四女所居何家?家為何業?娘家何鄉裡?”

城主對四女道:“汝各言夫家為誰,娘家為誰。”

四個女人怯生生地一一小聲作答,三人聽了也和沒聽一樣。

粟兄道:“吾觀此四女並其子皆佳。惟但城主送至,不敢留也。願城主送歸。旦日於城下勞眾長老為證,各婦家長、族長引出,麵立契書,各執一劵,乃敢應命。”

城主道:“是微庶荒唐!令、尉其恕之!旦日必依令而行。”帶著四人離開了。三人目送四對母子過橋入城,仔細觀察著他們之間的身形姿勢,沒有發現什麼可疑之處。

曹包這時急匆匆地趕到了,一問才知道城主把要送來的僮妾都挑好了,而且有四對,皆為母子關係。曹包懊悔沒能及時查看四人的動靜,鄭安平道:“先生勿憂,其四女旦日於城下立書契,先生可得而察之。”曹包不同意,快步跟著進了管邑,要追上城主,觀察各家風貌。眾人隻得由他。

到了晚餐時間曹包才回來,自言已跟到各家,觀察其貌,皆窮乏低簷之家,城主所薦無誤。他還找城主要了四塊民間用的木版,趁著天色尚明,取出石墨書寫契約。

飯後,五人一起來到管邑,由城主帶著,邀請了五位長老為明天立契作證。又到了四人家中,問明是否願意,還征求了族長的意見。一圈走下來,天已經快黑了。

當天晚上,大家沒有搬家,就在驛舍休息。第二天早餐後,眾人結束整齊,來到城下,城中的相關人員已經在城門前等候。鄭安平等一一行禮道謝。四名婦女的家人和鄭安平等對麵席地而坐,城主和長老坐在中央。

曹包取出昨天寫好的契書,交與長老及婦女的家人過目,家人們都不識字,隻等長老說話。一名識字的長老將契書念出來,道:“某女,某鄉裡人,嫁與管民某,生子某。今母子皆願執帚於管邑官司,凡所食宿,一仰官給,生死壽夭,各安天命。管令某,夫家某,中證管城主某。”念完,問道:“其有疑乎?”家人那邊有人道:“無疑。”

曹包走過來,道:“各家依次而前,各道裡籍名氏。”

於是四家人依次帶著女人走到曹包麵前,各告了原籍、夫名和婦名,在家人一欄下寫下自己的名字。自然都是些狗啊貓,大中小,一二三之類的。寫畢,曹包以刀刺家人和婦人的手指,流出血來,在自己的一欄下麵印上手印。曹包對每個人都同樣安慰道:“汝等無憂,饑則給食,病則給藥,定勿缺也。"

四家按完手印,鄭安平刺破手指,在四片木版上按下自己的手印。城主作為證人,也刺血按印。曹包將四片木版交與長老見證,各無異議。曹包將木版用力摔在一塊大石頭上,木版從中間裂開。曹包將木版一分為二,照著上麵寫的念出名字,家人上前,領了右劵,女人和孩子則過來立於鄭安平等身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