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兵興滎陽(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295 字 7個月前

鄭安平等最後入城。時近黃昏,鄭安平帶著四人到圃田城中拜謝,圃田守親自接見,略致慰問後,就讓他們走了。

鄭安平等五人又到每個安置點慰問管民,告知他們,管邑的官司就設在不遠處的邑中,讓他們安心居住,一旦戰事結束,就帶他們回家。背井離鄉的管民隻有叩頭感恩的份。

當他們到城主家時,城主請求讓他的兒子們出城追隨管令。鄭安平隻接納了一個。

到了管城各府所在院落,各人見過自己家室,男人們說些勉勵的話,女人們依依不舍。五旺、五兒,甚至蓋聶都要出城,被一頓臭罵否決。

車行的車夫和曹包夫婦住在一個院子裡。鄭安平向他們道了辛勞。這裡是管邑的大本營,糧食留得非常多。但車夫們有些擔心他們的車可能回不來了。鄭安平沒有經驗,也不敢打保票,隻能空口安慰幾句。車夫說,既然沒有車,他們留在長城也沒有什麼意義,不如回滎陽,找老東家,還能乾點活。鄭安平想想,也有道理,至少有助於減少糧食消耗,就同意了。

晚上,他們憑借節符出了長城,回到管邑。管邑還有幾位老眼昏花的老人不願意搬走,鄭安平說什麼,他們也聽不見。

兩名車夫連夜回滎陽去了。鄭安平他們回到管城內,全副武裝起來。現在他們有九個人,四名武卒都有全副兵甲,四名驛卒還是短褐。鄭安平拿出信陵君贈送的三副皮甲,麻三留下的三副皮甲分給了三人,現在也在,所以還有六副甲,每個驛卒一副,雖然防護作用抵不上三副皮甲,還是比沒有好得多。至於武器,弩自然沒有富裕的,長戟因為有信陵君贈送,有一柄富裕,給了城主的兒子,——隻有他能夠自如地揮舞長戟,四名驛卒隻能持手戟。

在不安中度過一夜,鄭安平派出驛卒去南關通報。回報南關也已經進入戰備。城門還未修繕完畢,但已經勉強可用。南關通報,望見華陽四鄉邑民已經在往華陽城內集中,似有大戰來臨。黃昏時,昨晚離開的車夫引著另外三人來了。原來他們進入滎陽後,唐氏車行已經被征用,隻有這三位,因為承接了運輸任務,不在行內,逃過一劫。這五名車夫一商量,不如回管邑,可能還保險些。他們見九人皆兵甲鮮明,自告奮勇願意打探消息,因為沿途的道路他們都熟。鄭安平也不好拒絕,畢竟今後在管邑還要相見。除一人輪流登高瞭望,其餘人都在北城粟兄的宅院裡集中。鄭安平問起滎陽內的情況,車夫的回答讓他大吃一驚,進駐滎陽的不是魏軍,而是趙軍。問有多少人,車夫們皆答,漫天遍野,光過河就過了三天,不知其數。問有多少條船,答道,河裡都滿了。正不知有多少。

鄭安平搞不懂了,趙軍占領滎陽是要鬨哪樣?

接下來的事更讓人看不懂了,因為從長城湧出了大量的魏卒。鄭安平等上前搭話,竟然了解到魏軍不隻這一路,而是分成三路,向滎陽開進。

鄭安平觀察了一下,僅這一路就不下五萬人。如果三路都是這個規模,那出兵就達到十五萬人了!如此強大的力量是要報去年秦國入侵的一箭之仇嗎?他越想越覺得對,趙軍一定是魏國請來的援軍,這樣,聯軍的力量還不止十五萬。如果好好打,應該可以給秦國一個教訓。

可他又含糊了。如果兵集滎陽是為了伐秦,進軍的路線應該是從滎陽往西,那應該波及不到管邑,為何管邑,乃至長城一線都戒備起來。難道要打韓國?為什麼?他想起來了,秦國本來已經退兵,結果韓國跟上去,被秦軍打得大敗,而秦軍竟然還要找魏國算賬!

難道是怨恨韓國為自己惹事?那沒理由找趙國幫忙啊?鄭安平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從他到管邑這幾個月的經曆,魏與韓應該有盟約,所謂魏卒不出長城,韓卒不出華陽,雙方還是謹守的。可是……

五萬人過了三天才過完。人在陸地上行,輜重和兵器都放在船上運輸。

最後,鄭安平看出來了,領兵的大將軍正是將軍芒卯!這一次,他坐著船,從水路北上滎陽。他和芒卯見過麵,依稀有些印象。而他旁邊的芒申,他實在太熟悉了!

大軍通過,鄭安平越發糊塗了。就算要和韓國打仗,可主力是魏軍啊,難道還能打自己人,長城和管邑不僅不給予支持,反而把一切輜重都撤掉,似乎惟恐魏軍占了便宜。這還是本國的軍隊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