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陽道:“葉縣民情何若?”
葉摎道:“葉縣,故葉國,許君遷焉,先附楚,後歸韓,其君數變,四方民集。今雖入秦,民亦各安其業。其邑當宛洛之大道,兵匪交爭,民亦尚武。然以之衛家則有餘,以之征伐則不足。秦律雖行,而未之信也。臣領軍百人,猶費心思,恐其散也。”
胡陽道:“今將伐趙,道險峻,複有韓軍,深恐不服,故願尉助我。今葉縣百人,願以為親營,隨左右也。營中各國皆有,雖調和為難。但申之以秦律,明之以賞罰,導之以利,趨之以害,使用不難。”
葉摎道:“臣何幸,得侍中更左右,忝得功業,皆中更所賜也。”
議論一陣,胡陽讓出生於鄭國的鄭安平和葉摎一起去迎一下葉縣百人。一麵讓藍田尉在中營劃出一塊地方,給葉卒安營。由於秦軍在宜陽郊外都住在民居中,騰出兩處院落倒也不難。
葉卒也和秦卒一樣,隨身帶著炒粟。但入住民居了,還是和居家一樣,吃粟飯或粟粥。所用的糧食自然是所居住院子的主人家的。
胡陽親自過去,由鄭安平、陳四陪著進到院子裡,慰勞了葉縣的士卒,當麵再次向他們宣布了秦軍的軍紀和賞罰。然後依次詢問他們的出身、所業、家中情況,以及入秦以後的思想動態等等,讓他們感受秦人那種“同袍”的情感。向他們介紹,自己是胡人,陳四是陳人,鄭安平出身鄭國,曾在魏國當過武卒。告訴他們在秦國當兵,無論哪國人,隻要奮勇作戰,都會得到封賞!兩個院落走罷,胡陽才回到自己的帳中休息。
在等待各國各地兵員集結的日子裡,胡陽每天都要到各營巡視,偶爾進城詢問韓軍的動態。五天後,韓、魏、秦的大軍方才集齊。休整了兩天,由韓國主帥公子咎出麵,聯係了渡船,部隊陸續開往孟津,乘船過河。
孟津的對岸就是晉南陽。這裡本是天子王畿,晉國驅走王子朝後,複位的周天子把這一帶都賜給晉國,表示對他們勤王的獎勵。三空分晉後,魏、趙、韓都在這裡有城邑。啟封之戰時,魏國把自己在南陽的十卒城池獻出,秦國用它們交換了韓國在楚南陽的土地,所以現在韓國在南陽勢力最大。
韓軍前軍先過河,為大軍安營。然後按秦前軍、韓中軍、秦中軍、韓後軍、秦後軍、魏軍的順序依次而過,每天一批。黃河水文複雜,要等到太陽升起好高才能起渡,到了黃昏就停止渡河。由於安排得宜,渡河並沒有發生什麼混亂,人員、輜重都安全地渡到河對岸,進入了早已安排好的民居中。於途,陳四都把所見的地形繪製在一片片白布上。
秦國也處在盆地中,四周的高山峻嶺也不少,但猛一看見太行山,秦人還是驚歎不已。在平原上走了兩天,大軍進入山地。由太行陘進入上黨。古人形容,“太行陘,闊三步,長四十裡”,十分險要。如果不是韓國放開通路,這裡很難通行。在韓軍的引導下,這支部隊數萬人的部隊攜帶輜重,艱難地穿行於山間穀道,沁水於穀間奔騰而過。一行人早上入山,沿途兩壁夾峙,少見人煙。經過一番急行,大軍終於走出山穀,進入一片相對平整的平原,由沁水和丹水衝積而成。這裡屬韓國高都管轄,但離縣城還有相當的距離。露宿一夜,大軍再次出發,又經過一天的行走,才算看見高都的城牆。
高都背靠丹朱峰而建,扼守著進入上黨的通路。大軍在這片險峻的山地安下營寨,休息整理。一麵向前麵放出探馬,搜索偵察。
高都守被公子咎帶來,與胡陽會麵。胡陽詳細詢問了上黨地區的情況。上黨雖說與高都一山之隔,但卻相差甚遠。流經高都的沁、丹兩水,與上黨了不相乾。上黨平地少,山地多,人民多居於山地,形成眾多城邑,很難設縣管理。韓國隻在那裡設了個上黨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