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道:“吾猶思陶近於幾,或得衛助,不過十日可至也。”
張祿道:“陶邑得報,必在至幾之後。秦入於衛,正與入梁同。其道雖邇,其時相近也。”
魏冉道:“非隻梁也,安邑亦當為備。”
華陽君道:“安邑距秦,不過一河,朝發而夕至,較之於陶,其便多矣。”
魏冉見眾人都不支持他的主張,也不好再堅持,遂道:“眾議二策,臣皆當報王,一任王之所聽。華陽君其與張卿細議其節,三子助之。即奉王命而行。”五人齊齊起身,將魏冉送出相府,華陽君讓一名家臣往鹹陽宮通報:“且命各司,皆至相府聽令。”再回到暖閣。
幾個人都是行政老手,不多久就儀定了辦事章程。邊喝水邊閒聊,等魏冉回來。
魏冉還在秦庭各官司到達前就回來了,傳達了秦王的意見:與各國外交,難必成功;今二途均由外國,當同時辦理,從其速者。五人齊道:“大王英明!”華陽君問道:“王其猶在甘泉宮乎?”
魏冉道:“然也。”然後又和眾人議論了一番執行的細節。大家能夠體會到秦王救援胡陽的急迫心情,不由得加快了速度。
少時,各有司趕到。武安君發出節符,調陶軍準備出境,掩護幾邑的秦軍撤退;命安邑整頓軍事,準備阻擊魏軍過境。華陽君發出節符,命典客府派行人分彆至大梁和濮陽,分彆向魏王和衛侯交涉,要魏王開放通往南陽的道路;要衛侯準備數百船隻,皆到下遊黃河分叉前的宿須口處,準備接秦軍過河;同時,派出使者往邯鄲,與趙議和。全部行動的協調由張卿負責。
從鹹陽到幾一千多裡,從安邑到陶東西距離也有一千多裡。要在如此遠的距離上協調各方行動,幾乎是不可能的。張祿請求在洛陽設立秘密幕府,以縮短到各方的距離。張祿還認為,這一次千裡之外的救援,秦人可以出力的機會不多,建議請出楚左徒黃歇,借用他的影響,調動商人的力量完成任務。張祿的建議引起大家的興趣,眾人比較著從各地到鹹陽和洛陽的距離,發現在洛陽設立前進指揮所是一個聰明的選擇;而大家對請黃歇一事猶豫不決,主要是大家都覺得對黃歇這人不摸底,讓他介入如此重要的事情,感到不放心。
張祿道:“楚太子在鹹陽,黃歇焉得二心。黃歇之能,臣所儘知。前者通義渠,黃歇之力也。”
張祿是秦王客卿,黃歇更是楚國的左徒,秦王的人質,他們的動向在座的都無權決定,要上報秦王批準。於是穰侯再次入宮報告,讓眾人把相關事項議論清楚。不久魏冉回來道:“秦王已允。秦王教令,一應所需,由各君侯斟酌辦理。”張祿向穰侯報告了剛才議論的結果。張祿的門人不多,但正好鄭安平和陳四都回來了,算是加強了力量。
張祿見計劃得到批準,就親自去找黃歇幫忙。
黃歇他們還是住在鹹陽宮旁的那間館驛中。張祿到來後,出示了節符,驛吏將張祿請到院落前,上前叩門。開門的是黃府的家臣。這一年多來,黃府的家臣也換過幾茬,現在這位,張祿並不認識。張祿上前,出示了節符,道:“秦客卿張祿求見左徒!”
那名家臣聽說是秦客卿,驗過節符,請到門房暫歇,自己入內去報黃歇。此時正是早餐剛過,黃歇正與太子講學,太子府的人在旁聽講。聽說張祿來了,黃歇讓太子府一行暫時回避,自己匆匆迎出來,一揖到地;芒氏三人也迎出來相見。太子府一行就隱於廊下,暗暗探聽。
張、黃兩人在朝堂上雖然常見,但黃歇很少對秦政說三道四,而張祿多在外麵施工,兩人私下相談的機會不多。
眾人來到堂上,黃歇敬上茶,問道:“客卿親至,必有所教!”
張祿並未客套,直接道:“秦中更胡陽為趙將所困,現居於幾,左徒其知之。臣今日至此,欲左徒相助,拔出秦軍!”
黃歇十分敏感地問道:“拔出秦軍,此軍事也,奈何勞及張卿?張卿其佐秦王軍事乎?”
張祿道:“為王分勞而已!且拔出秦軍,而非戰也,在與魏、衛、趙和。“於是把魏人不放開通往南陽的道路一事說了。
黃歇聽了張祿的介紹,沉吟片刻道:”如此,韓魏背秦為趙蓋為虛言!“
張祿道:”何以見得?“
黃歇道:”若魏已背秦,自當與趙聯手。今魏既不與秦,亦不與趙,是未背也。惟得風聞,未得其實,不敢斷耳!“
張祿道:”左徒所見甚是!“又把魏軍出現在霍太山下的事說了,並補充道:”或言,魏將公子糾欲乘虛而襲奪安邑!“
黃歇道:”區區萬人,千裡跋涉,焉能有為。但得一旅之卒,即足破之。安能奪安邑?“
張祿道:”左徒之言是也!“又告以韓軍尚未入國。
黃歇道:”臣當賀於王,三晉內訌,秦無憂也。“
張祿道:”今趙一力獨破秦、魏、韓,其將奈何?“
黃歇道:”七戰國,皆萬乘之國也。今齊、楚、韓、魏皆破,燕在北偏,所爭者,獨趙與秦也。華陽一役,趙軍二萬沉於河,世人皆以秦出趙上,趙獨不平。今必以勝秦以為功,而雪此恨。張卿使命,猶未易也!“
張祿道:”是故就教於左徒,惟左徒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