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和議(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848 字 10個月前

秦賓相道:“大夫所言是也。魏不絕秦,秦不絕魏。願魏通南陽之道,秦當備東道於安邑也。”

魏國三人,包括秦太子在內,都沒有想到秦使這麼好說話。兩人一齊行禮道:“大國之惠,小國之福也!”

第一輪談判進展得非常順利。段子乾和須賈以太子的名義,請秦使酒宴。各人儘歡。

宴罷,太子和秦使同往城南館驛。太子問道:“勢何急也,而允魏之請耶?”

秦使道:“事急矣,必亟出秦軍於幾,遲恐難保!”

聽到秦使如此說,秦太子也有些急了,問道:“今已至矣,複將奈何?”

秦使道:“當請魏使入幾,拔出秦軍。”

秦太子道:“幾之軍究竟何如?”

秦使道:“臣等亦不明,但知魏遮其道,不通南陽,乃命臣等行也。今獲魏允通其道,當急報之洛陽。”

秦太子道:“其奈洛陽何?”

秦使道:“太子不知。為拔幾之秦,安邑、大梁、濮陽、陶四地齊動,客卿張祿居洛陽以調動之。臣之所使,蓋奉於洛陽也。”

太子心裡有些不忿,自己身為太子,如此大事不僅不能主持,甚至不能與聞,卻讓一個剛剛入秦的客卿來主持,自己隻能在一旁觀看!念及此,太子道:“既如此,便當速報洛陽!”

於是一葉扁舟載著一名信使沿鴻溝直趨洛陽。

第二天,太子在梁西驛中聽說秦使又與段子乾和須賈見麵,這次是事務性會談,沒有主與客的區彆,隻談事情。如是兩日,終於傳來談判的結果:魏遣一公子入質於秦,魏遣使與秦趙和。太子聞此訊,頗感絕望:自己大約要在魏國長住了。

秦王傳令,太子代表秦王與魏會盟。秦王的信使終於詳細地向太子介紹了胡陽的處境:由於趙軍距邯鄲不遠,趙軍的損失可以隨時補充,而秦軍隻能越戰越少,終於會不免於失敗。陳四帶回秦國的山川地理圖,被穰侯派畫工重新做了圖,這次信使就帶出一幅。看著圖上標誌的各邑形勢,太子也能體會到形勢的嚴重。

為了儘快調解秦趙的爭端,魏王不等會盟,就派出了使者,出使幾和邯鄲。等到五天後會盟時,魏使已經從邯鄲回報出使的結果:趙國必須獲得幾邑,方能言和。本著同盟之誼,魏國大度地宣布放棄幾邑,就送給趙國了。而秦太子也宣布,為報魏王之恩,安邑將竭儘東道之義。

秦、魏結盟後,秦軍的危險基本解除,秦軍退出幾邑,取道南陽,過黃河,經洛陽歸國。秦軍前腳撤出,廉頗後腳就衝入幾邑,幾乎與秦軍的後衛遭遇。兩軍相互警戒了一陣子,沒有發生衝突。

黃歇對這一結果雖然談不上十分滿意,但也在意料之中。魏利用與秦和談的機會,擺了太子一道,使太子與張祿之間留下一道不易察覺的隔閡,如果時機成熟了,略加引誘,就可能是引爆秦國動蕩的引子!秦與趙雖然明麵上議和了,但趙人的態度十分明確,決不能屈居人下,所以從秦手中失去的幾邑,一定要奪回來,甚至不能留給魏國。胡陽在邯鄲城外的騷擾,明顯引發了趙國極大的怒火。所以黃歇全力促成了兩國的和解,讓胡陽回到秦國,胡陽的怒火也將燒向趙國。

張祿和黃歇依然留在洛陽,處理善後事宜:秦軍歸國,魏軍入出安邑,魏公子入質。按照議定的程序,魏國調解完秦趙糾紛後,即派人和秦使一起前往唐城,與魏軍取得聯係。

幾天前,司莽派出的信使、信陵君的門客也到了。司莽向信陵君詳細報告了整個事件的經過,說明了自己的處境:兵雖萬人,而勝戰者不過三五千人;輜重糧草消耗一空,隻能在韓邑中連唬帶騙地征集糧秣;周圍的韓邑對自己並不友好,但懾於萬人的兵力規模,暫時不知虛實,不敢妄動;但如果探知實情,難免不起二心。

信陵君得到這個通報時,與秦結盟的事項已經基本落實。信陵君讓信使回報司莽,魏公子一定保信陵邑民無恙,不必憂心。現在一得到秦軍退出幾邑的消息,就立即催促派人入安邑,與秦接洽。

派往安邑的使者,是瘦弱的梁尉公子。梁尉府與信陵君保持了良好的關係,又是魏王的心腹,兩邊都能放心。而且撤出唐城的魏軍,涉及很多兵家事務,一般人還真乾不來;隻有梁尉公子引著一幫梁尉府的家臣,有這樣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梁尉公子帶著十來個家臣,和秦使一起離開大梁,至梁西驛向太子辭行,就往洛陽而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