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祿道:“河東役萬人,蓋以數也,無故不得加之。奈何?”
公大夫道:“其以民眾何!”
張祿道:“臣前令之,但有功者,允複一家人。今路歸皮氏,一役之成也。臣請複有功者,或得數千。”
公大夫道:“此皆守稟天好生之德也!”
張祿道:“河東初建,王令,凡遷河東安邑者,賜一爵,罪人免之。大夫其往郡征之,若得遷者,豈非兩善!”
公大夫道:“人皆安土重遷。雖有令,無人應之。”
張祿道:“前有勳爵,後有饑饉,或有應之者。”
公大夫道:“上郡人素寡,恐難應也。”
張祿道:“願大夫稟天好生之德,善加勸誘,若得遷者,其功不小。”
公大夫遲疑不決,難以應答。
張祿道:“大夫但議於郡,勸其遷者;臣請建功於役夫,複其家人;複勸於役夫,或有願者,則舉家而出。如此,可得萬人之數!”
公大夫道:“上郡雖惡,秦之邊郡也。北禦諸戎,東當太原,關係非輕。皆移於安邑,上郡何為?”
張祿道:“受饑而亡,所失得無多乎?河東近於上郡,而地肥美,有糧有兵。上郡有事,但自河東調兵,不亦可乎?”
公大夫搖頭不已。
張祿道:“秦法,例不救災。臣以河東有役,征貴郡萬人,得惠多矣。體郡好生之意,乃為籌謀。所決者,但在卿耳!”
公大夫道:“臣願報於敝守而議之。”
於是張祿下達各營,上報功勞;凡得功者,皆得複一家人。幾天後,各營的功勞報上來,有功者蓋三千四百餘人。張祿把名單交給公大夫,囑其儘快安排有功人員的家屬到河東參與服役。
由於有功人員的名單是由各營上報的,而各營主管大夫都得到了公大夫的暗示,儘量多報一些。公大夫知道,這三千四百多人已經是征役所能達到的上限了。再想增加人數,除非另報預算,得到批準。
他很無奈地親自渡河,到五百裡外的膚施與上郡守商議。上郡是秦國重要的邊郡,曆代郡守都是秦王親信,諸如向壽、司馬錯等赫赫有名的大臣,均曾擔任上郡守,從來隻有上郡占便宜的。現在上郡守聽說河東要從自己這裡挖人,不禁勃然大怒。公大夫道:“上郡被災,此乃天也。非人事所能挽也。若餓殍相望,守之失也。不若以弱者數千家遷之,令求食者少,而生食者眾也。”
上郡守沉默了片刻,道:“但利夫小兒也!”傳令各縣,願往河東就食者,儘往之。
上郡地域廣大,設縣眾多。一令傳下,邊縣常數日不乃至。又將立功人員名單發往各縣,令各家複一人往河東助役。
由於安邑無力承擔修建道路的糧食開銷,張祿隻能兵分兩路,分彆從汾陰和皮氏往安邑修路。經過勘探,他們選擇從皮氏和汾陰向孤山夯築,在孤山腳下交彙後,一道直通安邑。公大夫往來皮氏和膚施,路途千裡,當他回到皮氏時,從皮氏、汾陰前往安邑的道路也修了一半,快要到孤山腳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