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河東獻策(1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540 字 4個月前

張祿讓公大夫向那些民工轉達上郡守的教令,引來一陣唏噓聲。此後幾天,又有人提出要移民河東。張祿也依了,讓他們回上郡搬取家眷。

河東郡治所在安邑曾是魏國的國都,城池最大,地位最為重要。但這裡的魏人家國情懷也最重,離開得最為徹底,並在離開前進行了有目的的破壞,導致這裡毀損嚴重;目前這裡居住的都是後來移民來的人,主要是秦人。農業生產發展得並不很好,眼看要秋收了,糧食的長勢不是很旺,周圍的荒地也還有很多。

張祿並沒有在安邑繼續安排移民,築路大軍中一半留在曲沃,剩下一半中,又有一半要離開,最後這四分之一被張祿安排到解縣。這裡除了有無比重要的鹽池外,也有豐富的適合耕種的土地。他宣布了一條規定:爵位在簪嫋以上的人,可以選擇舉家移居至安邑。這條規定讓居住於安邑成為一件榮耀的事。

張祿、皮綰、鄭安平終於回到安邑的館驛中,開始合署辦公。張祿找各縣要了五個從事,協助自己處理具體事務;陳四和芒未名義上算是鄭安平的門客;隻有皮綰的辦公隊伍最為強大,六曹從主官到隨員全都滿額,整整有三十人之多。

上郡的公大夫已經回郡請求任務,各級大夫們被要求不要回郡,都留在河東帶隊。張祿也沒有冷落他們,由皮綰出麵,將他們臨時組織成一支守備部隊,主要任務是維持安邑的治安,輔助任務是開墾荒地。這支部隊還有三千人左右,編成六個營,官大夫和大夫都由上郡人擔任;上郡沒有其他的公大夫,就從其中選了三個年資高的官大夫代理公大夫,領千人將。由於相當多的上郡士卒已經移民,留下來的隻是少數,原有編製早已被打亂,現在的秦軍士兵之間基本已經相互不認識了。

三名公大夫的任務每日輪換:巡邏放哨、整軍訓練、開墾荒地。安邑的存糧嚴重不足,好在各縣通往安邑的通道已經暢通,張祿拚命讓各縣往安邑調集糧草。連猗氏的牧民也被動員起來,用牲畜到各縣去拉糧食,連小畜都用上了,勉強維持安邑的糧食供應。但相應的,各縣的糧庫基本清空了。

上郡的移民,原來都是有爵位的。目前不算修路的功勞,單隻因移民而獲賜一爵,就有不少上造成為簪嫋。再加上其他功勞,又有不少公士晉爵簪嫋。如此一來,有資格移居安邑的人就多了起來。張祿命各地將有資格、有意願移居安邑的人,全部造冊上報,於年後根據命令統一組織移居,目前仍在各縣從事各自的生產。

張祿讓安邑令在軹道口樹立招賢榜文,並不時派人查看,隻要有損壞的,立即更新。同時,在涑水入穀口處劃了一塊區域,臨時安置從軹道遷出的魏民。

在等候最終收獲的時間時,張祿、皮綰和鄭安平等人一起詳細地討論了安邑今後的工作,把任務條分縷析地列出大綱,決定由鄭安平再次返回鹹陽,向相府報告。

這次鄭安平不敢隻身前往,帶上了陳四和芒未,還讓皮綰從自己的刑曹中推薦一名從事相隨。他們的這次報告將隻限於安邑的未來發展規劃,屬於一次特彆報告!除了四個官吏,蓋聶和五旺也作為庶子隨行,侍候他們的起居。在河東奔波這幾個月,隻有蓋聶的成長是最大的,他幾乎長成了成人的身材。

六人也沒有車坐,也沒有馬騎,隻能步行到蒲阪,乘船到鹹陽。路上一個來回就得大半個月,加上在鹹陽的停留時間,差不多得一個月。這次出行沒有什麼緊急情況,加之道路狀況良好,大家都比較放鬆。四個人個個執戟佩劍,倒也裝容整齊,惟獨胡子拉碴,顯出無儘的風塵。兩名庶子隻背著行囊,並不攜帶武器,隻執一根手杖作為助行。

到達蒲阪後,鄭安平帶著蓋聶和小奴見了麵。由於小奴還寄居於蒲令的家中,他們沒有留宿,鄭安平告訴小奴,等自己在安邑有了房舍了,就把她接回安邑去。

到了鹹陽,鄭安平一行依舊投宿鹹陽宮旁的館驛中。他們發現,楚太子和黃歇的院子已經變得十分零亂,顯然楚太子就要搬進楚宮中居住。

鹹陽的另一處,正在為公子繒修建宮室,因為他將在歲末年初正式就封安國君!安國在南陽郡,距離穰、鄧不遠。

先到鹹陽宮報到,表示自己是代表河東告成。接待的侍郎十分客氣,恭敬地接過節符,登記了事項,請鄭安平回去了。鄭安平回到驛站後,陳四和芒未告訴他,太子和黃歇邀請他們共進晚餐。三人把自己的晚餐留給了蓋聶和五旺(他們三人都有爵位,有相應標準的免費夥食,但蓋聶和五旺沒有),自己到後院來見黃歇。開門的仍然是芒申,把三人接了進去。

黃歇和太子、太子傅在正堂等待,見了三人,皆坐起相迎。由於有芒未,黃歇特地讓芒家三人也一起來作陪。黃歇問了河東的情況,鄭安平一一作了說明;車右和虎仲兩先生也問了些問題,芒未代鄭安平作答。說起張祿發現了通往軹道的穀口,連黃歇都感到驚訝,表示沒想到這條道路的出口處竟然無人防守。

早就知道陳四擅長繪製地勢圖,黃歇專門向陳國提起,陳四就把自己繪製的圖冊全都拿出來,堂上的人坐在一起,認真查看。黃歇搖頭歎道:“如此寶地,魏竟獻於他人……”嘖嘖連聲。

鄭安平道:“河東已定,便當若何?”

黃歇道:“凡治國者,不過庶之、富之、教之三道。河東既定,便當庶之;既庶之後,複當富之;民之富也,複當教之。”

鄭安平道:“安邑雖曰一郡,其眾不過三五萬戶,縱庶之,經年未可倍也。曾不及封君之一地。奈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