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整軍與備戰(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959 字 7個月前

趙括道:“長平之糧來自何處?邯鄲也!邯鄲之糧來自何處?皆吾父兄口中食也!父兄欲吾等保其家國,乃舍其食食吾,解其衣衣吾。吾寧負之乎?”

趙軍皆呼道:“必不負也!”

趙括道:“今者營初立,將軍號令不嚴,致令都尉乾犯軍令!除都尉問斬之外,各營主將皆不得半食,餐但一升而已!散!”

眾軍各懷心思,回到營中,各營五百人將果然將百人將、五十人將、什長、五長叫到一起,不許和眾軍混食,隻按每人一升的定量,另起爐灶炊粥!趙括則將千人將以上的官員集中到一起,也按第人一升的定量炊粥。趙括道:“軍令鬆弛,其戰必敗!故必行其令也!”大家都是聰明人,自然明白此理。

吃過晚餐,趙括讓眾將就在營中休息,自己隻帶著萬人將一人和自己的家臣們繼續前往廉頗的大帳。

廉頗道:“夜得一升,不亦饑乎?”

趙括知道廉頗已經知道自己在營中的事,有些羞愧道:“括少領兵,未能嚴明軍紀,致有今日之失。”

廉頗道:“汝知兵險,軍紀為上,思過半矣。趙軍勇猛,耐勞,雖臨大敵而不退,惟不知整齊耳!吾雖多方調教,猶未得心。其望乎子也。”

趙括道:“將軍之言,臣心有戚戚焉。將何以補之?”

廉頗道:“其練戰者,惟戰耳!上陣一日,勝練兵百日。故吾常以軍更次迎敵,以觀其戰,以被其不足。秦或亦如之。或一二千,或三五千,或一萬,三五出之,以旌旗、金鼓為耳目,而卒習戰矣!”

趙括道:“吾兵猶勝秦兵,奈何困守於壁壘之間,而不求戰於野?”

廉頗似乎有些難以應答,但沉思半餉,還是慨然長歎道:“野戰,吾不如秦也!”

趙括道:“願觀將軍得一快戰。”

廉頗道:“屢敗之將,未可戰也。”緊辭不戰。

趙括見廉頗似有難言之隱,遂道:“昨與將軍巡北山,願巡南山。”

廉頗道:“少將軍精力過人,臣不及也。”又叫了幾名門客,踏著月色,再往石城而去。

這次,廉頗帶著趙括東行二十餘裡,路過一個山口,道:“此亦上黨之咽喉也。”一條水道依山而出,穿梭於山穀之間,注入丹水;這個山口正在水道之側,越過山口,就進入上黨。廉頗複領著趙括登上山口旁邊的高山,東邊的地形儘收眼底:從這裡伸出一道山梁,正好屏障著那條水道;山勢曲折環繞,對山口形成天然屏障;更東邊還有一帶山,護衛著眼前這道山梁。石城向東延伸,將最東邊的那道山梁放在防禦圈之外。

從山腳而下,也有連綿的壁壘。這裡有更東邊的山梁以為掩護,秦軍如果從那個方向攻過來,要翻越一座山梁,再仰攻第二道山梁,態勢十分不利,肯定不是明智的選擇。所以這一帶隻放了些警戒部隊,山穀中的主力隨時待命支援。

從山腳下來,就是丹水防禦最為核心的陣地。這裡既有連綿的壁牆,又有精心設計的堡壘群,成為幾乎不可攻破的防線。被白起攻戰、燒毀的兩座門樓已經重新整修完善,繼續發揮著功能。

廉頗指著山腳對麵的一座小山,道:“若論野戰,可戰者,惟此山耳。吾以五萬攻彼四萬,未之能克,反損二壁,失都尉。其餘各處,彼我相距不過十餘裡,兩軍對陣,無可移動也。惟此處稍可布兵。”

經廉頗一提醒,趙括才注意到,秦趙雙方壁壘相對,相距不過十餘裡,如果一攻一守,還有衝鋒的餘地,如果兩陣對圓,兩邊的士兵幾乎就要麵對麵了,既無布陣的可能,也無衝鋒的距離,一攻一守才是最好的攻守之策。隻不過廉頗更願意讓秦軍來攻,自己來守。而趙括想的是,什麼時候能夠停止秦軍的進攻,改由自己一方進攻就好了!

廉頗指示給他的那座小山包,斜對著秦軍的穀口,扼秦軍進出之門。如果在這裡部署一支軍隊,秦軍的進攻會不會有顧忌,甚至放棄攻打壁壘,轉而攻打以逸待勞的趙軍呢?

想到這裡,趙括很認真地觀察了小山包,要不是廉頗阻攔,他恨不得直接下去探查地形。廉頗勸阻道:“臣營中有上黨山川形勢圖,可以參看,無須親臨。”趙括這才作罷。

從堡壘群回到大帳,大約有二十多裡的路程。這裡全是平地,依著丹水修築起壁壘,以為守禦。丹水雖然水量豐沛,但並不很深,完全可以涉水而過,隻能起到遲滯敵軍速度的作用,當不得壕溝來使用。而且這裡正對秦軍穀口,所以在這裡,廉頗安排了最多的兵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