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巡幸河內(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981 字 7個月前

廉頗道:“秦人長平軍十餘萬,皆遠郡所至。師老兵疲,必無戰心。武安隘口,但得萬人,足以當之。”

平原君道:“隻此萬人,何以任之?”

廉頗道:“武安戶三萬,未足慮也。”

平原君道:“但十數日,而得三萬眾,非廉卿無以為也。”

廉頗道:“馬服君居武安,頗有能者。循其舊而練之可也。”

趙王感興趣地問道:“今趙括在長平,馬服君之道,誰能言之?”

廉頗道:“馬服君夫人,趙括之母,今在武安,臣當訪之,以儘其道。”

趙王想說什麼,卻欲言又止。廉頗道:“長平之局,有敗無勝,趙括能以身殉。當北之時,願勿罪其家!”

平原君道:“馬服子之出也,其母固辭,言其子言過其實,未足大用也。趙王諾,若括負,無罪其家。”

趙王道:“若得武安不失,孤何惜封賞!”

經過多次討論,終於達成一致意見,加快武安數城的秋收進度;遠斥侯,若發現長平勢頭不對,必要時犧牲武安的秋收,抵禦秦軍數日,為邯鄲的防禦爭取時間。

而在邯鄲郊外,帶著兵器巡邏的士兵也多了起來。各鄉裡都得到通知,要在農事之餘,準備器械、弓箭,一但秋收結束,即發兵長平,徹底擊敗秦軍。

陳四和芒未在軹道上走了兩天,才進入垣城。這時,垣令已經帶著公乘把垣城內外走了個遍。公乘雖然對垣城城薄池淺有些不滿,但對這裡的地勢還是很滿意的:這裡十分便於防禦,甚至隻要二三千人,就足以抵擋數萬大軍。而且,垣城還有一條水道直通大河,萬一有事,可以方便地從這裡進出;而敵方則很難對這條水道加以利用。

陳四低調地進入垣城,凡事由芒未出麵接頭,陳四在公開場合依然還是車夫身份。最後由芒未出來傳話道:“故主有命,小四入見。”陳四才進了城主府。另一名車夫則依然十分忠誠地在門外守候。

陳四、芒未都曾在垣城主事,陳四成天四處閒逛,早把垣城四周地形地勢、風土人情調查得清清楚楚;而芒未主管政務,垣城小大之事,十分熟悉。鄭安平得此二人之助,如虎添翼,當即與公乘議妥秦王巡視的方案。公乘、鄭安平立即連夜返回安邑,向秦王報告。

昨天夜裡,被派出追蹤那批行腳驢夫的蓋聶回來了。蓋聶說,這群人在左邑城外一處邑裡內安歇,次日北上,進入汾水。鄭安平帶上蓋聶一起回安邑,將隨行士卒一百人留下,由芒未率領。陳四隻貢獻了一些計策,在垣城住了一夜,第二天就又和那名車夫一起,趕車回去了。

芒未雖然隻是大夫爵,但持有相府節符,地位崇高,垣令以下,一應聽命。芒未以大軍將至為名,把城內的大批居民趕往郊外,特彆是那些在城外有住宅的家庭、宅院高大的家庭,騰出宅院,供劍士們居住。與此同時,公乘和鄭安平一行也回到安邑,向王稽和皮綰報告了這次實地考察的結果。

秦王其實對移往垣城還是有所顧慮。垣城固然易守難攻,但交通不便,消息閉塞,長平、鹹陽有事,似乎難以傳遞。王稽和公乘回到軍營,轉達了鄭安平等人的意見,還特彆提到,垣城有一條水道可以直通大河;若從鹹陽純走水道,到達垣城並不需要多花時間。

秦王決定,立即召見鄭安平和蓋聶。當聽說垣城可以靠近陳四,秦王終於同意了。

當天夜裡,特使攜帶秦王的教令,飛馬前往鹹陽。

次日淩晨,軍使也帶著秦王的教令駛往長平。

吃過早餐,一千劍士在鄭安平率領下前往垣城打前站。其餘部隊次日跟進。這天中午,鹹陽傳來秦王教令:“武安君絕趙糧道,寡人其親往河內,以為其援。一應儀仗從簡。”鹹陽的兩萬劍士再調出一萬,隨王出征;宗親貴戚子弟無爵者皆為侍郎。相國扶太子監國。

由於時間急迫,鹹陽上下忙個不停。尤其是負責秦王貼身保衛工作的衛尉,一下子接受了這麼多新成員,徹夜不眠。

次日天未明,儀仗皆起,秦王啟程。儀仗至渭水渡口,上了大船。渭水停航,隻有秦王的大船在數艘小船的引導下緩緩前行。護衛的劍士和侍郎都在岸上步行跟隨。浩浩蕩蕩,聲勢浩大。各地各勢力的暗探,立即將秦王出京的消息飛報出去……

當秦王儀仗在渭水兩岸行進之時,安邑的劍士也出發了。秦王坐在安車之內,跟著大軍緩緩而行;王稽和皮綰繼續留在安邑,主持河東的政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