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定計決戰(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6140 字 10個月前

葉掾似有些意外地道:“果有此事?”

陳商道:“國內遍傳,未知真實。”

葉掾道:“諸侯與秦敵者,趙之外,惟楚耳!趙複請援於陳乎?”

陳商道:“未之聞也。”

葉掾道:“春申君其無恙乎?”

陳商道:“春申君誠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楚事一決於君。今春申君廣招門客,以與平原、信陵相抗也。”

葉掾道:“複得門客三千乎?”

陳商道:“然也!”

葉掾道:“三公子皆得門客三千,豈天下智士成千累萬哉!但得其名,未見其實耳!”三名商人自然唯唯喏喏,不敢多說什麼。

葉掾似自言,又似對三人言道:“若春時罷兵,則罷矣;否則,當至邯鄲城下也。”

葉掾在方城急切地等待邯鄲的消息,而邯鄲則陷入了激烈的爭論中。

在鹹陽得到王齕的戰報後,與趙使的談判幾近破裂。秦人必索六城,而趙使堅決不鬆口。最後隻能請秦王遣使往邯鄲,麵呈趙王。

趙使一改赴鹹陽的磨蹭,幾乎以最快的速度,隻用了十天就返回了邯鄲,報告使秦的結果。

聽到秦王提出的議和條件,趙臣立即分成兩派,一派認為條件不算苛刻,可以接受;一派認為,此議一開,秦必年年勒索,永無止境,不如直接拒絕,以絕後患。朝臣議論紛紛,但趙王始終未決。

朝罷,趙王與平原君、平陽君,上卿廉頗共同議事。趙王道:“今秦軍十萬,坐困武安,若其不得出,六城不入可也。”

廉頗道:“武安雖險,秦已據之。今臣已得軍二萬,據洺水以拒之,或相拒二三月,難持久也。”

趙王道:“邯鄲亦起軍十萬而守之,可乎?”

廉頗道:“若邯鄲起軍十萬,臣敢保邯鄲不失,未得拒秦於武安之外也。何則,無山川之險也。若十萬趙軍與秦相鬥於城下,趙人殘破之餘,恐非秦人之敵也。”

趙王道:“吾起兵二十萬以拒之,可乎?”

平原君道:“長平之役也,歿邯鄲精壯十五萬。今邯鄲城外,戶少十五萬,耕之不足。複征精壯二十萬,則邯鄲三失其畝,明春必饑也。”

趙王道:“若得保邯鄲安寧,寡人豈計歲獲之失也!”

平陽君道:“農者,國之本也。邯鄲,國之都也。邯鄲失耕,社稷之害,宗廟不安,萬民饑寒,必有死者相籍於道也。願王計之。六城之失,固非小也,然願謀其大者!”

趙王道:“寡人所患,今日秦至則割六城,明日秦至複割幾城。寧不割至邯鄲耶?”

平陽君道:“今趙新敗,力氣未充。但得休養,士卒複充,豈容秦猖獗!”

趙王道:“上黨已失,邯鄲,魚肉也,豈休養之所有哉!必一戰而驚秦心,令其斷念於邯鄲,乃得休息!”

廉頗道:“王之言是也。自上黨至邯鄲,雖經行山道,而易行無險,軍數日而至邯鄲。其三五而至,時時示警,未若一戰而克之!臣願得趙卒十萬,與秦周旋於城下。願王請諸侯之兵,而擊之外。破秦必矣!”

平原君道:“諸侯兵縱至,亦當在秋後,其能當之?”

廉頗道:“臣願以死戰之,必勿令邯鄲失也。”

平陽君道:“諸侯能救者,才幾何?”

平原君道:“魏最近,與趙親,若請之,救必至也。楚最強,雖遠,亦當請。楚人深恨秦人,亦當至也。燕人與趙有隙,願遣使以固之,勿令乘虛。齊人但自保,亦以使結之,勿令動也。韓人……若歸之以上黨,其亦當至。”

趙王道:“凡救趙者,趙亦助之複得其故地,不敢自利!”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廉頗道:“趙人久戰之餘,焉得複戰?”

趙王道:“吾趙獨戰秦,其失幾何?助諸侯戰秦,其得失若何焉!卿其詳計之!趙縱驅秦離於邯鄲,秦力猶完,明歲或再至。若助諸侯複其失地,諸侯四出,秦地日蹙,邯鄲久安,其得失複幾何哉?”

平原君道:“王意既決,臣當遣使入諸侯,預以為計。”

趙王道:“發兵十萬,即由廉卿總領,攻伐戰取,一任卿意,寡人無所間也。”

廉頗道:“秦人若欲入邯鄲,必先斷吾頭!”

平陽君道:“邯鄲戰禍,田園荒蕪,來年之饑,當預為之備。”

趙王道:“此無慮也。但遣軍入諸侯與秦戰,則食可得也。”

平陽君道:“邯鄲戰起,願王暫移駕他城,以避秦鋒!”

趙王道:“寡人高臥宮中,看諸卿破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