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後,李冰和鄭安平將炒粟送到武安,秦軍士氣大振,萬歲之聲四起,引得武安城內的趙軍也探頭觀望,察覺到應該是秦軍的援軍到了。武安城處於斷糧的邊緣。由於李崇見機早,仗著與秦軍的互不侵犯的默契,早在幾個月前就實施了日一食的製度,婦女、兒童甚至隻有日半食。由於沒有作戰任務,縱然日一食,也還勉強能支撐。
隨著秋收漸過,寒冬來臨,李崇的心裡也是一陣陣悲涼。本來邯鄲近在咫尺,自己理應得到更好的供應;但事實卻是秦軍的增援來了,而趙軍還必須為自己的糧食發愁。經過近一年的作戰,邯鄲不僅沒有生產出新的糧食,存糧也早已被吃光了,甚至連野菜都要挖斷了種!就算把秦軍全部殲滅在邯鄲城下,明年怎麼過?
李崇痛苦地搖頭,想,這全都是那些短視、負氣之徒蠱惑趙王惹的禍。如果及早與秦軍議和,哪怕給他六座城,也比把邯鄲打廢了好啊!邯鄲是趙國的根本,根本爛了,那些枝枝葉葉能好到哪兒去?及時剪枝保本,這麼基本的道理他們都不懂!
當夜,李崇派遣軍使縋下城去,把秦軍援軍抵達武安的消息報告邯鄲。
鄭安平連夜拜見王齕,向他報告河東的炒粟已經到達,河東的援軍二萬現駐紮上黨,請王齕指示,他的部隊應該如何使用。王齕道:“武安,邯鄲之要,而吾軍之根本也。苟能保武安,則上黨無恙,邯鄲不寧。武安之地,易守而難攻,若扼其要,彼必不能進。願將軍領兵二萬,但守武安之口,內外接應,勿令斷絕。俟五大夫至,乃共擊武安,共圍邯鄲可也!”於是鄭安平返回到武安穀口,詳細查勘了地形。等李冰把炒粟分配給邯鄲城下的諸軍後,即和李冰一起返回上黨,率領援軍固守穀口。
在鄭安平到達邯鄲城下的同時,邯鄲王城也來了一名客人。他是由鄴令親自領來的,名叫新垣衍。鄴令稱新垣衍是魏國的將軍,魏王派來出使邯鄲。由於邯鄲城外秦軍頻繁出沒,鄴令和新垣衍都是微服輕步而來。
魏軍就在鄴城,而這人又有鄴令的介紹,自然真實不虛。聽說魏國派來了將軍,平原君立即召見。原以為是帶來魏軍進軍的計劃,但沒想到新垣衍其實是來為秦王帶話的:“秦以與趙不睦,故令敝邑之王代達其意。昔者秦與齊爭為帝,已而複歸帝;今齊已弱,唯秦雄天下。秦所以圍趙者,非必貪邯鄲,欲複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聽到秦王提出了新的和議,不用趙國割地,但要尊秦王為帝,平原君立即來見趙王,告知其事。平陽君聞之大喜,道:“事諧矣!此必秦力難支,但以虛言掩飾耳!應之,兵必退也,邯鄲之困解矣!奉秦為帝,此又何難!”
趙王道:“必也下諸臣議之而後可!”
次日早朝時,平原君把此事提出來,秦王已經放棄了讓趙獻城的提議,隻要趙國尊秦王為帝,秦國即可退兵!
趙臣一聽說可以不獻城就與秦媾和,紛紛附議表示同意。雖有少數人提出,“奉秦為帝,蓋趙之辱也!”但更多的聲音反駁道:“昔勾踐以奴事吳王,卒霸天下,況但以之為帝乎!”
一連數天,群臣意見不一,但主張就此議和的意見似乎占多數。平陽君強烈主張答應秦王的要求,就此媾和。要不是邯鄲城內還沒有秦使,平陽君恨不得馬上盟誓!但趙王似乎心有不甘,一直默不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