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如約來到一片湖邊,相對百步停下。同時約退衛兵,各隻帶一名隨從,緩步向前。
兩人相距十步時,停下見禮。廉頗率先報道:“臣趙上卿廉頗,謹見秦大夫!”
李冰也回應道:“臣秦公乘李冰,謹見廉卿!”
廉頗道:“臣引十萬軍至上黨,非為複舊土,實為韓也。趙國大饑,韓願獻錢糧,命趙取上黨,不敢不從。大夫守上黨,失之則有戰敗之罪。今為秦與趙計,不若休兵罷戰,臣居城外,君居城內,兩不相侵。蓋同圍城之勢,而實不相鬥也。臣得上黨,乃複於王;趙得錢糧,免於饑饉。而君得守長子,上黨不失,君亦得免其罪也。”
李冰道:“廉卿之命,臣當謹領。惟上黨之域敢從卿議,長平乃秦之咽喉,願卿釋之!”
廉頗道:“長平乃趙傷心之地,焉得不取!”
李冰道:“卿言為韓取上黨,非為趙也。若卿欲為趙複仇,臣敢請一戰!”
廉頗想了想,道:“乃依卿議。趙但以千人入長平,無複多也。”
李冰道:“若解兵甲,趙可入千人。”
廉頗道:“但祭趙卒耳,君其勿怪!”
李冰道:“謹喏!自此湖以西,敢請勿越也!”
廉頗道:“此湖當上黨之中。以湖為界,非有上黨也。長子城八鄉十裡,趙軍勿入可也。”
雙方就這麼三言兩語把事情議定,各指漳水為誓,互不相侵。然後雙方各自歸隊,領著百人衛隊離開。
當天夜間,李冰隻在城中留下一名官大夫帶領五百人守城,自己率領其餘四千五百人連夜退出城去,進入長平,就在泫氏周圍設營。這裡西接端氏,南接高都,供應不缺。扼趙軍西進、南下之路,萬一趙軍背約,也有回旋餘地。丹朱嶺兩側的高地上都設了瞭望,監視趙軍的一舉一動。
第二天,趙軍大舉進入上黨。瞭望發現,趙人的確沒有去占領長子,而是一部分分頭進入秦人的田園、家宅,澆水、除草,從事各種田間管理;另一部分則上到山裡狩獵。除潞城留駐一支部隊,還派出其他部隊前往少水沿岸,以及西、北兩邊。李冰聽到瞭望的報告後,心裡放鬆下來:看來廉頗是誠心希望與秦軍在上黨和平相處。
隨後幾個月中,廉頗不僅讓攻略上黨的趙軍解甲歸田,還從邯鄲將他們的家眷接來。看來趙人是想長期在上黨住下了。上黨目前雖然沒有收成,但幽深的太行山有無儘的寶藏。無論是野菜、野果還是野味,隻要去采,總不會失望。而且,看看田裡的粟米也就要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