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隻在趙軍進入上黨的第二天,帶著一千人,隻攜帶短兵,進入長平,路祭了長平殉難的趙卒。這些趙卒的屍體被一把火燒儘,沒有留下墳墓。廉頗等在當時大帳、糧倉所在,以旗幡招魂,設壇燎天,但沒有獻祭酒肉,連普通的粟米都沒有。祭祀已畢,廉頗就返回邯鄲了,把這裡留給原武安令、現任上卿的李崇負責。李崇最擅長乾的事,就是與敵軍相安無事!
長平也有秦軍留下的房舍和田園,李冰的四千五百人並沒有太吃苦頭。開始還提防著趙軍突然背盟敗約,時刻緊繃著一根弦。後來見趙軍已經踏踏實實開始過日子了,秦軍也鬆弛下來,索性輪流進入田畝務農。駐守端氏的皮綰也放了心,派軍士回長平,接著耕種。秦趙兩家的士卒,集體化身農民,開始了勞動競賽。隻不過大家還有一點默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韓國的錢糧已經進入了邯鄲。這些錢糧無需韓國從自己的倉庫往外運輸,他們隻需要向糧商們議定價錢,支付定金,糧商們自然會從糧價便宜的地方向邯鄲調運糧食。
現在的邯鄲,糧價飛騰,幾乎百錢一石。各地的糧商拚命抓住這一商機,從各地往這裡調糧,高價出售;連帶著其他地方的糧價也漲起來了。
新垣衍將魏軍帶回大梁,向魏王報告了事情的經過,並運回晉鄙的屍身。魏王陰沉著臉,讓新垣衍解散了部隊,並以高規格安葬了晉鄙。然後命令太史和司農準備籍田的事宜。
籍田類似於後世的開耕禮,由天子、公卿、大夫在自己的私田上象征性地耕一道地,昭示春耕的來臨。這在當時是僅次於祭天的重大禮儀!魏王在內心知道自己並無多大才能,但他本著以勤補拙的精神,總是在細節上精益求精!籍田禮辦得隆重熱烈,一切井井有條!
春耕開始後,魏王開始派人調查信陵君竊符案!隨著調查的步步深入,一個個官員被免職或調離,新的官員被任命。朝中官員立即重新站隊,原來擁護信陵君的,紛紛向魏王靠攏。
兩個月後,趙王遣使聘問魏王,對魏王在關鍵時刻派兵救援邯鄲一事表示了感謝,認為這充分體現了趙魏兩國的兄弟之誼!主帥魏公子信陵君是趙王親戚,平原君的夫人思念其弟,願留長駐邯鄲,願王恩準!魏王也是聰明人,哪有見台階不下的!在充分展示了同盟之誼後,立即表示:“平原君夫人,亦吾姊也。信陵君,吾弟也,留邯鄲侍其姊,分也!其封地所出,及一應年薪,按時給付,運往邯鄲。門下之客願往歸之者,聽之。”
由於邯鄲糧價騰貴,大梁的糧食沒有少往邯鄲運,包括魏王自己的糧食,魏王於其中很是賺了些錢。現在,又一支龐大的船隊從大梁出發,由趙使押運,魏軍護衛,駛往邯鄲。信陵君的門客們也都隨船前往!儘管前麵的商船規模也都不小,但比起這支船隊來,那就小巫見大巫了。
王齕將軍隊撤回陶郡後,黃河商道徹底通暢,陶郡的商家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賺錢的機會,儘一切可能從各個可能的地方搜刮糧食、菜果等一切食物,運到邯鄲販賣。黃河邊上四五斤的魚都被買絕了!楚國境內魚鱉蝦蟮、蓮菱菌菇,凡能食用的,也都被搜羅。各國商人如同救難一般,前赴後繼,把各地的食物運往邯鄲。不過,王齕並沒有把陶郡的官糧賣給這些商人取利,還下令各農戶不得隨意將糧食賣給商人,每家都必須留出足夠的口糧和種子:如果今年沒有了口糧,明年開春沒有種子,必須按市價回購補足。現在陶邑的糧價也開始漲了,農戶們自然也不敢隨意出售糧食。
惟一糧價不受影響的,隻有秦地;連故楚地南郡、南陽在內,糧食都被嚴格控製;河內目前歸屬於河東,河內有比較強的經商傳統,總想把河東的糧食走私一些賺大錢。結果王稽下令封鎖了軹道,河東與河內之間的一切商業往來都被切斷。
一兩個月後,新糧還沒有上市,各地的糧價已經高漲得讓大家都受不了了,隻有秦地還保持糧價穩定。有些大膽的商人試圖從秦地走私糧食,被戍卒查獲,就地正法!
陶郡則悲喜兩重天,農戶家裡還能如常生活,經商的家庭則生活陷入困境。大批商人急著與農戶聯姻,以便得到糧食接濟。秦人在陶郡的地位大幅提高。商家還因為成本提高,裁減了衛隊的數量。王齕將他們編入邑裡;由於今年已經錯過了農時,沒有種地,他們在各地充戍卒服役,以獲得口糧。有了蔡捐的教訓,陶郡的官員再也不敢相信雇傭的衛隊,老老實實把建設的重心放到編戶齊民上。
作為風暴中心的邯鄲,自然是處於最困難的境地。儘管有大批商人往這裡運糧,但騰貴的糧價讓吃飯成為一件奢侈的事。廉頗數次在邯鄲征召饑民從軍,在戰爭中完全不顧及士兵的生命,讓本該死於饑饉的饑民死在戰場上,降低了饑饉的心理衝擊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饑饉的社會影響。隨著遠征上黨的結束,大批饑民被投入到遠方的戰場,甚至部分將士的家眷還被征召到上黨就糧,一種虛幻的出路也在大家心中形成:我在這裡受餓,隻是因為沒有參加戰鬥!以後有從軍的機會,一定要緊緊抓住。
雖然從邯鄲移出了二十多萬人口,邯鄲的糧荒依然沒有緩解,每天都有人餓死在邯鄲的各個角落,天明後從城門運出,丟棄在野地裡。作為人質的子楚府也遭到波及。子楚逃離邯鄲,但其他人都留下了,包括趙姬和她生的孩子趙政。呂不韋每天都必須為他們采購到足夠的糧食,十三個人,十三張嘴,還包括一個嬰兒,這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呂不韋必須精心經營每一處生意,才能保證賺到足夠的錢來購糧。
趙王似乎忘記了這裡還有一名秦國的人質。在邯鄲最危險的時候,他也沒有來找子楚的麻煩;邯鄲解圍後,他也沒有再派人來發給每月的薪糧。在圍城期間,呂不韋想儘了一切辦法,也無法保證每人每天一鬥糧的標準,全家上下,除趙姬外,一律都半食,最困難的時候,甚至每天隻能吃一升糧。解圍後,呂不韋立即驅車趕往百裡之外,從那裡拉回來一車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