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水河穀是一個適宜農耕的區域,據說大禹曾在這裡定都,頒布了中國第一部曆法夏曆。順河穀逆流而上,向東翻過一個山口,就進入洧水流域,順流而下就是鄭國。由於這個地方直接關係到鄭的安危,鄭國對這裡的防禦十分重視,在穎水河穀修建了櫟城;在洧水出山口,依托古密國舊址修建了密城。韓國在滅鄭前,先攻占了櫟城,改名陽翟,作為自己的國都。經過三十多年的籌劃,終於滅掉鄭國,自己搬到鄭國,但陽翟也依然是大都,是韓國重要的戰略區域。
現在,秦軍出現在穎水穀口,首先威脅到陽翟;而陽翟一旦失守,鄭國也將麵臨威脅。另一方麵,韓軍也不能讓開許、陽陵、長社的大道,來增援陽翟,這條大道直通鄭國,必須據守。
襄城出現秦軍,陽翟已經有了警惕。隨後,出兵汝、潕之間的韓軍突然後撤許城,表示情況已經有了劇變。陽翟方麵開始采取戰備措施。幾天後,秦軍從襄城繼續北上,占領了汾陘塞各個關口。這裡距離陽翟已經不足五十裡,在秦軍的攻擊範圍之內。陽翟守軍上城,城內邑民男女老少全部動員起來,隨時準備投入守城之戰。又過了兩天,秦軍以三萬南郡兵出汾陘塞,直抵陽翟城外。陽翟城門立即關閉,士卒上城,各種守城器械全部到位,所有人都緊張地準備迎擊秦軍的攻城!
陽翟建在穎水的一大彎部,這使得城池的東北兩麵都能得到穎水的掩護;特彆是北城牆,幾乎緊貼著穎水而建。秦軍無法四麵包圍,隻能占領陽翟的西麵和南麵。在陽翟以北二三十裡處,還有一座城池雍氏。這是一座以倉庫和手工作坊為主的城池,算是陽翟的輔助城池。兩座城池相互呼應,構成機動防禦體係。
秦軍完成合圍後,後並沒有立即攻城,而是分兵奪取城外各鄉邑,搶奪糧食和物資。看來,尉摎準備在這裡玩秦軍的老一套:因敵就糧。就在陽翟城外把韓國的糧食吃完,然後收兵回國。
許城距陽翟一百多裡,而秦軍距離陽翟不過五十裡,這種距離差,讓秦軍有了進攻陽翟的主動權。韓軍似乎打算認命了,他們並沒有從許城出擊,而是據城而守,扼製著通往鄭國的大道。隻要秦軍不攻破城池,他們想吃一些糧食就讓他們吃吧!楚軍呢?反正是吃韓國的糧食,韓國不讓打,自己就不打。
在秦、韓、楚三軍對峙於陽翟、許縣時,葉掾率領的三萬南陽兵也從應城北上,占領了郟城。郟城目前也是韓地,但曾經是一位楚公子的封地,算是楚地的一處邊防要地了。但對於韓來說,它的地位遠不如陽翟重要,所以這裡並沒有太多的兵員,隻是以本部邑民據守。這些由民兵組成的韓卒,對付全副武裝的秦兵,自然毫無戰鬥力。他們開城迎接秦軍進入,好生供應糧食,令南陽秦軍有賓至如歸之感。——南陽其實距離郟城也並不遙遠,魯山至郟城不到一百裡。
在郟城休整了幾天後,葉掾找到了向導,翻過山嶺,從陽翟的上遊渡過穎水,占領了穎北大片城邑,威脅著陽翟和雍氏之間的聯係。
許城的聯軍終於忍耐不住了,他們開始放棄許縣,全力向陽翟壓迫過來。尉摎親自率領二萬關中兵,渡過穎水,準備迎擊聯軍。
韓軍在前,楚軍在後,兵力是關中兵的數倍。尉摎奮力抵抗,兩軍在陽翟城外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至黃昏,雙方退兵。
雙方連戰三天,聯軍兵力雄厚,秦軍漸漸不支。第四天聯軍到達戰場時,發現秦軍沒有到來。派兵哨探後,發現秦軍營地已經人去營空。——秦軍已經連夜撤出戰場。韓將大喜,立即揮兵向前追擊。與此同時,陽翟的守將也發現,南郡兵已經解除圍城,向西撤退。
穎水河穀沒有什麼岔道,隻能沿著穎水向上遊撤退。而且秦軍在前麵並不遠,他們行軍揚起的塵土清晰可見。但韓將知道,從穎水而上,到達陽城後,翻過一個山口,就是洧水流域。如果秦軍按這條路線行軍,將直接威脅鄭國,而自己由於被引誘到嵩山深處,山嶺阻隔,將無力回援。韓將立即飛報鄭國,讓他們作好應變準備;自己也準備回國,加強防禦。
從雍氏到鄭國不過幾十裡路,命令很快回來,楚軍配合陽翟和雍氏封堵秦軍,勿令出穀;韓軍則全部退回鄭國,進行防禦。
命令下達後,楚、韓兩軍分開,楚軍被要求留在陽翟城外,由韓國供應糧草、補給,韓軍則轉頭北上回國。隻用了兩天時間就到達鄭國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