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渡河北上(1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3974 字 7個月前

那時的城牆都是夯土壘築,表麵並不平整,而且有一定的坡度,徒手攀登是可能的。在弓箭兵的掩護下,秦軍迅速登上城牆。由於城門處被手提水罐婦女占據,全副武裝的秦軍毫不費力地就打開了城門,城外的秦軍一擁而入,負黍城失陷!

然而負黍尉仍在內城據守。負黍尉見秦軍上城,即開始退守內城,精壯的士兵都被招入內城守禦,城外隻留下老弱婦孺。

內城是負黍的核心,所有府庫、物資都在內城。內城是曾經的宮城,也具備很強的防禦能力。秦軍派人監視內城,其他人則在城中肆意殺掠,慘叫聲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守軍的神經。終於,據守內城的人壓抑不住憤怒的心情,自發地打開城門,衝殺出來,與秦軍拚命。這正中秦軍下懷。如果據城死守,一千多精卒可能可是一支可觀的力量,但衝出城來打巷戰,自然被早有防備的秦軍分隔包圍。其他秦軍則趁機爬上城去,內城也失守了。

負黍尉見內城戍卒已經失去控製,立即命人焚毀倉庫,自己則率領家臣依托官府內拚死抵抗,終於力儘自刎。

城內的精壯幾乎全被殺死,老弱婦孺也被殺死了大半,城內血流成河,屍橫遍地。秦軍撲滅了倉庫的大火,但所剩可用之物已經不多。秦軍命城中剩餘的人,將屍體堆成一堆,縱火焚燒,同時將負黍城內城的所有建築,以及各城樓全部焚毀,然後退出城去。還活著的婦孺也被帶出城來,分配給先登的南陽士卒以及負傷的士卒,他們被允許留在負黍城外的鄉邑裡;那些俘虜的韓軍士兵則被分配為他們的臣仆。

處理負黍的善後工作花費了一些時間。但這些時間並沒有白費。翟淩和陽城官員來到六十裡外的淪氏,說服綸氏開城。如果說陽城和負黍是韓國穎水流域的大門,那麼綸氏就是韓國看守伊水流域的窗口。綸氏坐落在狂水上遊,原來也是一個古國,後來一部遷到東邊虞國旁邊,被虞國同化。傳說中太康複國的基地綸邑,就是這個古國的故地。留在狂水的綸氏人也在與周圍居民的交往中,淡漠了本國的意識,成為一個普通的編戶邑民。綸氏在春秋是屬鄭,韓國滅鄭後也就屬於韓。綸氏人口不多,也不處在什麼戰略要地上,曆史上隻有一次秦國和楚國聯手伐鄭時,曾經攻打過這個地方。作為一個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城邑,綸氏自然不會對韓國有什麼歸屬感。見陽城、負黍都失守了,自己的綸氏幾乎不可能守住,也就同意開城。

將傷員就地安置,分配婦女和戰俘,是楚人的老做法,秦人沒有這個傳統。關中軍的傷員全都隨軍,隻有那些完全失去行動能力的重傷員會被安置在路過的鄉邑裡,幾乎相當於任其自生自滅。秦人一般也不留俘虜,敵軍在戰場上就地斬首,取首級以為功。尉摎本來對南陽軍和南郡軍的這些行為表示十分不理解,但葉掾和南郡尉都勸告說,隻有這樣,才能激勵起楚人的鬥誌。如果強行推廣秦人的那一套,楚人會覺得沒有成就感。尉摎在出任南陽守之前也曾聽人說過,楚地有楚地的風俗,移風易俗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不如入鄉隨俗更有效率。所以尉摎也就聽之任之。

在南陽軍和南郡軍安置傷員,分配奴隸的時候,尉摎率領關中軍隻在負黍外休息一夜,第二天進入綸氏郊外。綸氏守親自帶人運糧在道旁迎候,邀請尉摎入城居住。尉摎拒絕了。在綸氏城外休息一夜,即率軍越過綸氏,再到下遊的一處山口處安營。同時催促後麵兩軍跟上。天明後,尉摎不等後麵兩軍跟上,立即率軍急進伊闕,連夜占領了伊水兩岸,打通了通往洛陽的道路。隨後趕來的是南郡軍,他們在伊水上遊征集到船隻,將從陽城掠得的糧草、物資裝到船上,順伊水而下,占領了伊闕以北的要點。陽城的邑民和車乘都讓陽城官吏給帶回去了,翟淩也跟著他們一起回去。一天後,南陽軍也趕到伊闕。

大軍集齊後,關中軍和南陽軍直接北上,從孟津渡過黃河。南郡軍則驅船順伊洛而下,在洛河河口處(洛汭)渡河。

洛汭的對岸是李城。說來有趣,李城屬於趙國。在整個河內南部從軹到野王都被白起攻下,周圍的溫、邢丘等地也都成為秦地,李城還能孤立地存在於一片秦地之中,堪稱奇跡。

但南郡尉豐對此並不知情,他簡單地認為,整個河南南陽都已經成為秦地,洛汭對岸自然也不例外,直接指揮船隻從李城附近的渡口登岸。

渡口附近有城,雖然不知道是什麼城,但總歸是秦國城池。尉豐派出軍使到城內,請求派出車乘協助運輸,一麵指揮士兵上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